《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杜红梅 发表时间:2018-09-07 17:46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一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奏疏开篇即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的同时,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我们既有1942年因为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而带来山东抗日形势出现被动局面的教训,更有因为密切联系群众而得来的用独轮车推出来淮海战役胜利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创业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斗志,毫不松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为政者如何自警。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勤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当好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对县委书记,也是对全党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够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推卸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指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杜红梅(作者单位:中国银保监会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

金羊网  作者:杜红梅  2018-09-07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一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奏疏开篇即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的同时,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我们既有1942年因为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而带来山东抗日形势出现被动局面的教训,更有因为密切联系群众而得来的用独轮车推出来淮海战役胜利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创业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斗志,毫不松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为政者如何自警。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勤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当好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对县委书记,也是对全党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够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推卸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指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杜红梅(作者单位:中国银保监会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