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东-乡音》——南坑谭氏寻迹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文彬 发表时间:2018-08-23 14:11

  □朱文彬

  老实说,此前我不知道顺德有个南坑村,更不知道南坑村里,有我景仰已久的岭南文化名家谭元亨的祖居。

  进入南坑,途经一水闸,名叫狮含口。放眼望去,左山形似狮头,曰狮山;右山形似象头,曰象山。山川形胜,难怪英才辈出。

  芳婶把我们迎进屋里喝茶。她是谭元亨的婶婶,文革时冲破阻力与谭元亨的叔叔谭文献结婚。而谭文献的兄长谭文德,正是谭元亨的父亲。

  谭文德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先后到香港、韶关、英德等地(谭元亨的母亲郭秀珊就是英德客家人),抗战胜利后曾主持重建黄埔港,1954年被分配到湘潭锰矿,一生做过近300项工程。

  谭元亨的祖父谭润秋,也是乡亲口中的“猛人”。先在国外读书,后在国民政府广东省建设厅和高级法院工作,最后回到顺德老家,当过几所小学的校长。顺德几次发大水,谭润秋都捐资支持,指挥修堤。

  正谈着,芳婶的儿子历亨回来,带我们去看屋后的谭家祖宅。

  触目的是一座数米高的门楼。尽管被绿藤蔓缠裹着,气势仍旧不凡。细看,墙基是红色花岗岩,砖墙是大石砌成,显然是曾经的大户人家。然而“豪宅”成了废墟,满目尽是瓦砾杂草,断壁残垣。

  站在半人高的草丛中,我的思绪飞到了两百多年前。清乾隆嘉庆年间,谭元亨的祖上谭世经创建披云堂,从景德镇取来白瓷泥,在广州烧制青花瓷,在十三行开店经营陶器瓷器,生意做到了欧洲。承继披云堂瓷器生意的是毅兰堂,然而道光二年(1822年)的一场大火,将谭家在十三行苦心经营的百年祖业烧了个精光。此事顺德《龙江乡志》有载,龙江里海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火烧十三行,里海毅兰堂,一夜冇清光。

  毅兰堂的后人只能“返顺德”。到了谭元亨的曾祖父谭颂之年轻时,兄弟俩到南洋闯世界,在马来西亚挣下了橡胶园、锡矿厂等产业。然而二战爆发,谭颂之逃到了新加坡,最后饿死在那里。

  回到客厅,翻看着族谱、照片,说起谭元亨八十年代第一次回南坑,每人送两部书,旁人不解,说离乡几十年,回来连个糖都没有,尽是书。

  外人不知道,因为写作、因为《园丁之歌》,谭元亨被江青投进监狱数年;做知青时,也曾在湖南炎陵县大山里逃难,历经九死一生——他的著作,不正是给顺德乡亲最好的见面礼么?

  “因为是十三行后人,他写十三行;因为母亲是客家人,他研究客家文化、写《客家魂》;因为是知青,他写知青三部曲;因为是顺德人,他研究顺德文化、广府文化,对家乡怀着深厚的感情;看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寻的。谭元亨,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

  统筹胡文辉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今日广东-乡音》——南坑谭氏寻迹

金羊网  作者:朱文彬  2018-08-23

  □朱文彬

  老实说,此前我不知道顺德有个南坑村,更不知道南坑村里,有我景仰已久的岭南文化名家谭元亨的祖居。

  进入南坑,途经一水闸,名叫狮含口。放眼望去,左山形似狮头,曰狮山;右山形似象头,曰象山。山川形胜,难怪英才辈出。

  芳婶把我们迎进屋里喝茶。她是谭元亨的婶婶,文革时冲破阻力与谭元亨的叔叔谭文献结婚。而谭文献的兄长谭文德,正是谭元亨的父亲。

  谭文德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先后到香港、韶关、英德等地(谭元亨的母亲郭秀珊就是英德客家人),抗战胜利后曾主持重建黄埔港,1954年被分配到湘潭锰矿,一生做过近300项工程。

  谭元亨的祖父谭润秋,也是乡亲口中的“猛人”。先在国外读书,后在国民政府广东省建设厅和高级法院工作,最后回到顺德老家,当过几所小学的校长。顺德几次发大水,谭润秋都捐资支持,指挥修堤。

  正谈着,芳婶的儿子历亨回来,带我们去看屋后的谭家祖宅。

  触目的是一座数米高的门楼。尽管被绿藤蔓缠裹着,气势仍旧不凡。细看,墙基是红色花岗岩,砖墙是大石砌成,显然是曾经的大户人家。然而“豪宅”成了废墟,满目尽是瓦砾杂草,断壁残垣。

  站在半人高的草丛中,我的思绪飞到了两百多年前。清乾隆嘉庆年间,谭元亨的祖上谭世经创建披云堂,从景德镇取来白瓷泥,在广州烧制青花瓷,在十三行开店经营陶器瓷器,生意做到了欧洲。承继披云堂瓷器生意的是毅兰堂,然而道光二年(1822年)的一场大火,将谭家在十三行苦心经营的百年祖业烧了个精光。此事顺德《龙江乡志》有载,龙江里海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火烧十三行,里海毅兰堂,一夜冇清光。

  毅兰堂的后人只能“返顺德”。到了谭元亨的曾祖父谭颂之年轻时,兄弟俩到南洋闯世界,在马来西亚挣下了橡胶园、锡矿厂等产业。然而二战爆发,谭颂之逃到了新加坡,最后饿死在那里。

  回到客厅,翻看着族谱、照片,说起谭元亨八十年代第一次回南坑,每人送两部书,旁人不解,说离乡几十年,回来连个糖都没有,尽是书。

  外人不知道,因为写作、因为《园丁之歌》,谭元亨被江青投进监狱数年;做知青时,也曾在湖南炎陵县大山里逃难,历经九死一生——他的著作,不正是给顺德乡亲最好的见面礼么?

  “因为是十三行后人,他写十三行;因为母亲是客家人,他研究客家文化、写《客家魂》;因为是知青,他写知青三部曲;因为是顺德人,他研究顺德文化、广府文化,对家乡怀着深厚的感情;看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寻的。谭元亨,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

  统筹胡文辉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