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文学需要90后文学批评

来源:金羊网 作者:唐诗人 发表时间:2018-07-15 17:06

  宋阿曼: 一窥90后女性情爱


  宋阿曼

  □饶翔

  宋阿曼无疑是有着自己鲜明女性意识的年轻小说家。《午餐后航行》大胆触及性爱主题,触觉深入一位“性瘾者”的性意识。这位多年来沉迷于性快感、只愿维系短暂身体关系的女性,如何被同居女伴的男友所吸引,同时交出了肉体和情感,最终却被自己沦为情妇的真相所击溃。小说家并不想做出道德评判,而是刻画了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分裂、撕扯与挣扎。《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参照蓝本,然而对比美狄亚对身为女性之不幸的声嘶力竭的申诉,对薄情男性歇斯底里的控诉和报复;对比古典悲剧中男女之间你死我活的惨烈斗争,《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中的现代知识女性对于两性关系中的微妙的张力与平衡、控制与反控制的技巧,似乎有着某种不无世故的心得,当然也保持着一种观望和反讽的距离。这样的差别在《不照镜子的人》中以母女两代人的感情为证,对比女儿世故、“会演戏”、日常平庸的婚姻生活,母亲恨了一辈子、折磨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死求同葬的爱情真像是一个逝去的传奇。从宋阿曼的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90后女性的情爱世界,感受这一代人两性观的变化。

  路魆:令人想起卡夫卡


  路魆

  □徐威

  路魆不在乎现实生活的表象与世俗,而是直抵人心深处的焦虑、困惑、挣扎与恶。他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病态的、畸形的,所言所为都显得匪夷所思;他建构的世界中弥漫着阴郁、冰冷与死亡,时常呈现出一幅末日景象,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他小说的来源不是理性、逻辑与经验,而恰恰是反理性、反逻辑、反经验的潜意识与臆想。在叙事上,路魆显然有意地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在一个独立、模糊但又总显得阴森恐怖的环境之中。路魆在作品中所构建的荒谬而有着强大隐喻的“独立世界”——《拯救我的叔叔卫无》中神秘而诡异的监狱、《圆神》中的工厂、《林中的利马》里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别墅、《围炉取冷》中孤岛般的医院、《窃声》中的王家园小区……它们都自成一体、远离人世。这种远离实质上正是一种隐晦的人世观照——这些世界指向的正是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路魆的小说是向内挖掘的。在这些小说中,我们无法看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无法看到细致而真实的生活图景,我们只会因其中呈现的人的痛楚、困境、救赎、臆想、疯狂与残酷而感觉到一种从内心奔涌而出且无法抵抗的战栗。从这一点来说,路魆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它是超现实的,它令人想起卡夫卡。

 李唐:对于“黑夜”的偏爱


  李唐

  □刘欣玥

  在被冠以“90后”之名的青年作家中,李唐属于较早找到个人审美趣味与风格化进路的一位。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我们终将被遗忘》开始,李唐就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黑夜”的偏爱:最核心的故事场景几乎都出现在夜里,小说主人公常常以茕茕孑立的形象,在夜幕降临以后开始四处游荡,将自己的心灵与感官全面打开。但是,生长在北京的李唐的写作,又是高度城市化经验的产物——颇具意味的是,他绕到了灯光璀璨的繁华市景的背面,远离日光、远离人群,以一种距离化的方式寻找自己的艺术空间。或许是由于写诗的缘故,李唐节制的文字一直留有一种诗意。反复出现的诗化自然意象如白马,风,森林与花草,也为作家的都市经验叙事注入了空灵的浪漫主义气息和遗世独立的冷峻。如此,李唐的写作长久地散发出无限向内的气质,他更看重的是对内心的提纯,与孤独之心和形而上的迷思反复纠缠。正如相较于外部现实世界的嘈杂纷扰,李唐更关心的是本体化的时间、记忆与存在,这或许也暗合了部分成长于都市中的“90后”孤独、虚无的精神心象。在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身外之海》中,李唐虽然加入了不少童话化的奇思妙想,但依旧延续了一贯的美学气质与精神偏好。

  庞羽:确信自己的活力和自由


  庞羽

  □陈若谷

  庞羽的小说有着端庄的纯文学身段和强劲的严肃文学力道。虽然故事出自一个25岁的姑娘之手,却和任何“青春”无关,无论是五四和革命的政治化青春,还是“80后”中前期的青春书写。“90后”普遍没有物质匮乏体验,而高效运行的经济社会形成了一个保护伞式结构,让他们远离显性的粗暴外力。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活力和自由相当确信。仔细看庞羽笔下的世界,那些新潮的东西,电子游戏啊、乐队啊、VR啊,通常是缺席的。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触摸时尚的形态,相反,她对各种知识都有旺盛的渴求,她只是要找到与自我写作相关联的节点。那个节点,绝不是你我皆可随手打捞的同质化的现代生活。《一只胳膊的拳击》、《拍卖天使》、《福禄寿》、《操场》……这些小说都独寄幽怀,文本里广阔的内容、挪移的视角、多姿的语调,无一不折射出她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先锋姿态。她隐藏了自己“讲故事的人”的踪迹,这体现了极强的叙事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庞羽在无意识地遵循纯文学序列规则,因此,虽然她的写作驳杂丰富,但对其文本的阐释又很容易就摸到抓手。庞羽身后拖拽着几乎是整个的文学谱系,未来是否会形成一种“相似的经典”,还是有所偏离的破局,值得期待。

  索耳:尖锐的美学个性


  索耳

  □李壮

  索耳的小说带有几分鬼魅甚至妖孽的色彩,并因为显示出甚为尖锐的美学个性。扭曲、变形、溢出日常逻辑边界的笔触,在索耳的笔下时常可见。你可以说这与后现代艺术甚至二次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但在我看来,这与90后一代认知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具体来说,第一,索耳的叙事具有很强的碎片化冲动。他笔下的很多作品其实是由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索扭合在一起的;然而,在看似完整、甚至严密得有些烧脑筋的情节背后,能够感受到一种针对日常经验和世俗逻辑的强大离心力。我们完全可以将此看作当下青年群体某种隐秘情感状态的隐喻。第二,是局部经验的炸裂。在经验的细节处,尤其是关乎两性感情的“内心戏”部分,索耳会经常平地炸雷似地开始“飙戏”,会利落地制造出爆破式光亮和声音——戏的入口很小、排场不大,但力道很足。这是写作者文学才华最具体而微的展现方式。第三是语言。索耳的语言很锋利,这种锋利的语言背后藏有一种精致装扮过的暴力色彩。这种伪装后的语言暴力感是迷人的,它是强力的情感冲突和带有哲学意味的虚无色彩(但并非虚无主义)相媾和的产物。

 

 

1  2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90后文学需要90后文学批评

金羊网  作者:唐诗人  2018-07-15

  宋阿曼: 一窥90后女性情爱


  宋阿曼

  □饶翔

  宋阿曼无疑是有着自己鲜明女性意识的年轻小说家。《午餐后航行》大胆触及性爱主题,触觉深入一位“性瘾者”的性意识。这位多年来沉迷于性快感、只愿维系短暂身体关系的女性,如何被同居女伴的男友所吸引,同时交出了肉体和情感,最终却被自己沦为情妇的真相所击溃。小说家并不想做出道德评判,而是刻画了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分裂、撕扯与挣扎。《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参照蓝本,然而对比美狄亚对身为女性之不幸的声嘶力竭的申诉,对薄情男性歇斯底里的控诉和报复;对比古典悲剧中男女之间你死我活的惨烈斗争,《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中的现代知识女性对于两性关系中的微妙的张力与平衡、控制与反控制的技巧,似乎有着某种不无世故的心得,当然也保持着一种观望和反讽的距离。这样的差别在《不照镜子的人》中以母女两代人的感情为证,对比女儿世故、“会演戏”、日常平庸的婚姻生活,母亲恨了一辈子、折磨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死求同葬的爱情真像是一个逝去的传奇。从宋阿曼的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90后女性的情爱世界,感受这一代人两性观的变化。

  路魆:令人想起卡夫卡


  路魆

  □徐威

  路魆不在乎现实生活的表象与世俗,而是直抵人心深处的焦虑、困惑、挣扎与恶。他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病态的、畸形的,所言所为都显得匪夷所思;他建构的世界中弥漫着阴郁、冰冷与死亡,时常呈现出一幅末日景象,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他小说的来源不是理性、逻辑与经验,而恰恰是反理性、反逻辑、反经验的潜意识与臆想。在叙事上,路魆显然有意地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在一个独立、模糊但又总显得阴森恐怖的环境之中。路魆在作品中所构建的荒谬而有着强大隐喻的“独立世界”——《拯救我的叔叔卫无》中神秘而诡异的监狱、《圆神》中的工厂、《林中的利马》里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别墅、《围炉取冷》中孤岛般的医院、《窃声》中的王家园小区……它们都自成一体、远离人世。这种远离实质上正是一种隐晦的人世观照——这些世界指向的正是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路魆的小说是向内挖掘的。在这些小说中,我们无法看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无法看到细致而真实的生活图景,我们只会因其中呈现的人的痛楚、困境、救赎、臆想、疯狂与残酷而感觉到一种从内心奔涌而出且无法抵抗的战栗。从这一点来说,路魆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它是超现实的,它令人想起卡夫卡。

 李唐:对于“黑夜”的偏爱


  李唐

  □刘欣玥

  在被冠以“90后”之名的青年作家中,李唐属于较早找到个人审美趣味与风格化进路的一位。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我们终将被遗忘》开始,李唐就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黑夜”的偏爱:最核心的故事场景几乎都出现在夜里,小说主人公常常以茕茕孑立的形象,在夜幕降临以后开始四处游荡,将自己的心灵与感官全面打开。但是,生长在北京的李唐的写作,又是高度城市化经验的产物——颇具意味的是,他绕到了灯光璀璨的繁华市景的背面,远离日光、远离人群,以一种距离化的方式寻找自己的艺术空间。或许是由于写诗的缘故,李唐节制的文字一直留有一种诗意。反复出现的诗化自然意象如白马,风,森林与花草,也为作家的都市经验叙事注入了空灵的浪漫主义气息和遗世独立的冷峻。如此,李唐的写作长久地散发出无限向内的气质,他更看重的是对内心的提纯,与孤独之心和形而上的迷思反复纠缠。正如相较于外部现实世界的嘈杂纷扰,李唐更关心的是本体化的时间、记忆与存在,这或许也暗合了部分成长于都市中的“90后”孤独、虚无的精神心象。在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身外之海》中,李唐虽然加入了不少童话化的奇思妙想,但依旧延续了一贯的美学气质与精神偏好。

  庞羽:确信自己的活力和自由


  庞羽

  □陈若谷

  庞羽的小说有着端庄的纯文学身段和强劲的严肃文学力道。虽然故事出自一个25岁的姑娘之手,却和任何“青春”无关,无论是五四和革命的政治化青春,还是“80后”中前期的青春书写。“90后”普遍没有物质匮乏体验,而高效运行的经济社会形成了一个保护伞式结构,让他们远离显性的粗暴外力。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活力和自由相当确信。仔细看庞羽笔下的世界,那些新潮的东西,电子游戏啊、乐队啊、VR啊,通常是缺席的。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触摸时尚的形态,相反,她对各种知识都有旺盛的渴求,她只是要找到与自我写作相关联的节点。那个节点,绝不是你我皆可随手打捞的同质化的现代生活。《一只胳膊的拳击》、《拍卖天使》、《福禄寿》、《操场》……这些小说都独寄幽怀,文本里广阔的内容、挪移的视角、多姿的语调,无一不折射出她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先锋姿态。她隐藏了自己“讲故事的人”的踪迹,这体现了极强的叙事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庞羽在无意识地遵循纯文学序列规则,因此,虽然她的写作驳杂丰富,但对其文本的阐释又很容易就摸到抓手。庞羽身后拖拽着几乎是整个的文学谱系,未来是否会形成一种“相似的经典”,还是有所偏离的破局,值得期待。

  索耳:尖锐的美学个性


  索耳

  □李壮

  索耳的小说带有几分鬼魅甚至妖孽的色彩,并因为显示出甚为尖锐的美学个性。扭曲、变形、溢出日常逻辑边界的笔触,在索耳的笔下时常可见。你可以说这与后现代艺术甚至二次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但在我看来,这与90后一代认知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具体来说,第一,索耳的叙事具有很强的碎片化冲动。他笔下的很多作品其实是由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索扭合在一起的;然而,在看似完整、甚至严密得有些烧脑筋的情节背后,能够感受到一种针对日常经验和世俗逻辑的强大离心力。我们完全可以将此看作当下青年群体某种隐秘情感状态的隐喻。第二,是局部经验的炸裂。在经验的细节处,尤其是关乎两性感情的“内心戏”部分,索耳会经常平地炸雷似地开始“飙戏”,会利落地制造出爆破式光亮和声音——戏的入口很小、排场不大,但力道很足。这是写作者文学才华最具体而微的展现方式。第三是语言。索耳的语言很锋利,这种锋利的语言背后藏有一种精致装扮过的暴力色彩。这种伪装后的语言暴力感是迷人的,它是强力的情感冲突和带有哲学意味的虚无色彩(但并非虚无主义)相媾和的产物。

 

 

1  2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