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文学需要90后文学批评
□唐诗人
日前,中国作家网与《作品》杂志在北京联合召开90后作家作品研讨会,依照传统文学评论者眼光,似乎难有新奇的发现,这到底是90后作家作品的问题,还是评论者的思维眼光问题?
无法发现90后的“新”?
自从去年年底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一些90后作家作品,至今已对目前比较活跃的90后作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这番阅读,我最大的感触,并非这些青年作家作品中有某些东西让我震惊,而是反过来,这种阅读上的难有新奇发现,促使我对我自身的评论研究思维进行反思。阅读如此多的青年作家作品,我们居然找不到多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元素,更不用说发现一个可以像当年的先锋小说一样使人们振奋不已的文本,这肯定是一个问题。
“无法”发现新元素,如果简单对待,必定就是会指向这些作家作品的不新颖、不特别。而如果我们不那么简单粗暴,而是冷静思考一下为什么,包括思考我们自身,可能会发现,这绝对不全是作家作品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阅读者、评论者的失误。对于后者,又有两个可能。一是评论者的思维太陈旧,发现不了新作品中的新元素。评论者的审美趣味过于传统,于是其关注的文本元素也是传统的部分,这决定了这些评论无法挖掘出新作家新文本的新颖特征和难得价值。第二是评论者使用的词汇太陈旧。或许一个评论家发现了一些新因子,但没有使用新的表达方式,而难以使人理解或信任这种发现。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了几十年过后,到今天时,很多评论话语、概念已被使用得过于频繁、过于泛滥,以至于人们已经对这些流行的评论话语失去了感觉。没有陌生感,也就不会觉得新作品有什么新颖性,同时也会失去阅读这些新作品的热情。
批评思维及话语的“旧”
批评思维方式的陈旧以及评论话语概念的固化、套路化,这是影响我们评论发现新一代作家作品意义特征的极大障碍。这里可举一例,李唐最新小说《身外之海》,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作者创造了一个疗愈型乌托邦空间来表现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病症。故事虽然虚构在一个小镇空间,根本的精神意识层面却显示着城市的特征,标示着城市文学真正进入了成型阶段,拓展了以往题材决定论式的城市文学概念。然而,书本腰封广告语却是这样的:“在《身外之海》中,没有激烈的、宏大的反叛,也没有对任何形式的出人头地的向往,而是抱紧个人、关注自我。”这一表述有其准确性,但这并不是《身外之海》的主要魅力。“抱紧个人、关注自我”,这几乎成了不读作品即可标注于其中的万能标签,它可以是当前所有青年作家作品的一大特征,已没有任何特殊性,更不能体现这部长篇的新颖价值。类似评论话语很多,它们已经丧失了它们初始出现时的那种冲击力,甚至有了反效果。今天的很多读者,对于只关注个人的、自我的作品,已天然有了一种排斥感。继续使用这类评论概念,就是一种批评的惰性和惯性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
当以往常用的那些评论话语已经失去了指称一个新人、一部新小说的主要特征、根本价值的时候,尤其当一些批评概念似乎已变得放之四海而皆准时,批评的危机就已经严重到显而易见了。这时候,我们阅读评论新一代青年作家作品时,最要紧的并非去指认哪些作品、或作品中哪些元素符合我们既有的批评旨趣,反而是寻找那些不符合我们既成口味的、和当前文学理论概念内涵不一致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特征,并以此来刺激我们渐趋惯性的评论思维,同时也拓宽我们关于一些文学批评概念的内涵认知。
突破以往的批评范式
90后作家作品急需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概念去认识。比如,过去作家们对消费品、对奢侈品的书写,更多还是因为一种新鲜感,还是为了求新而刻意的商品展现,这种写作被论述为小资写作,有其精准性。但是,到90后这一代时,像庞羽对影视台词、广告话语的挪用,对其他各种市场、消费意义上的物质呈现,就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刻意了。三十多年的商业发展,市场化、媒介化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无法拒绝的生活存在。对这种生活世界的书写,就不再是刻意表现“新”,而是刻意书写生活世界的“真”。
此外,还有路魆诡异的语义空间、索耳怪诞的人性编织、王占黑冷静笔致下的街道人物,以及王苏辛小说中人物命运巧合背后的必然逻辑,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激烈情绪、精神姿态不显著的创作特征,背后所蕴藏的东西都需要我们用新的目光、方法和概念去捕捉、阐述和概括。
面对新一代的文学创作,“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类观念不过就是一种阅历炫耀而已,这不是文学批评创作该有的姿态。有这类心态影响下的文学批评,必定沦为毫无生命感觉的话语表演,这对作家作品不构成生命关联,对批评家自身也只是一种无趣且烦累的重复。
基于这个视角,也可以延伸理解为何同代人需要同代人评论。这不仅仅是同代作家、评论家是否有共同经验的问题,更是同代的评论家面对同代的青年作家作品时,可以抱持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同代人对同代人的评论,可以完全不同于长辈式的、出于任务或责任感支配下的关注新人新作行为,它更多的是纯粹阅读。这种纯粹的阅读评论,即便出于友情,也有可能突破以往的批评范式,刻意或不经意地发掘出一代人的新颖所在,并以此建构起新的批评观念。借着90后新人新作的迅速涌现,文学批评创作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批判来实现新的概念生产和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