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谷雨观茶
乾隆南巡
□郑学富
明代茶专家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前后采集的茶色泽青黄嫩绿,闻之清香,嚼之微苦,满口生津,令人口齿清爽。谷雨茶可用于茶疗,喝了会清火明目、健牙护齿、祛毒辟邪。所以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到杭州茶场视察,其中两次是在谷雨前夕,并作《观采茶作歌》。
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十三,乾隆皇帝离开京城,开始了第一次南巡,同行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纪,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沿途地方官吏深知乾隆讲究排场玩乐,争相逢迎,布置行宫,陈设古玩,采办各种名肴特产。乾隆一行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杭州的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在前一日就出境恭候,迎接圣驾。地方官知道乾隆好茶,所以事先已经在附近的天竺准备好了采茶现场,沿途黄土铺路,装饰一新,挑选靠得住的茶农进行了培训。乾隆所到之处,见到的是一片繁荣盛世的景象,处处莺歌燕舞,男女老少红红绿绿,兴高采烈地采茶、炒茶,忙得不亦说乎。乾隆巡视一番,甚是高兴,回到行宫后,余兴未尽,提笔写了一首《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这首诗把采茶的时间、芽叶标准和炒茶的条件、方法、特点、过程都叙述得很详尽,诗中还对茶农采茶的热闹忙碌场景也作了生动的描写。从诗中可看出乾隆观察得非常细致。
乾隆回京后,有人向他汇报,观看的采茶现场是官府事先准备好的,不是真实场景。乾隆听到这个情况后,反应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第二首观茶诗中可看出他是不爽的,或者是勃然大怒。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皇帝起銮出京,进行第二次南巡。这次行程减去了不少游山玩水的项目,增加了视察手工作坊、阅视河工、体察民情、检阅军队等实际内容,也降旨减免了一些民众负担,办了一些具体实事。农历的二月二十七,抵达杭州。
杭州的地方官跑前忙后,伺候圣驾,殷勤备至自不必说,又请求他视察龙井茶场。乾隆闻言,不由得想起了第一次观茶的情景,稍作沉吟。随行的官员见状,对地方官说:“皇上一路鞍马劳顿,停上两日再看不迟。”这一次,乾隆接受上次的教训,要看到实情。乾隆心想,如果撇开地方官,自己微服私访,在地方官吏的层层“监督”之下,恐怕难以成行,再说地方官也显得没有面子。不如在视察途中搞个突然“袭击”,这样于情于理都能说得过去。乾隆派随从人员乔装打扮,事先勘察路线,选择现场。一切准备就绪,通知地方官观茶。
地方官轻车熟路,如法炮制。乾隆等在地方官的簇拥下,前往茶场视察。走到半道,乾隆在随从的引导下,突然变换方向,向地处偏僻的云栖茶场走去。地方官面对突然的变故,猝不及防,一时手足无措,懵了。等他们反应过来,乾隆和随从们已经走在了羊肠小道上。由于这里不属于官吏们清除道路的范围,也没有黄土铺路,百姓们也不知道皇帝驾到,所以也不回避乾隆的车驾。因为龙井茶雨前价格贵雨后贱,为了生计,老百姓在谷雨前夕,男女相随采摘嫩茶,艰难劳作。乾隆皇帝看着忙忙碌碌的茶农,个个穿着破烂的衣衫,在田间吃着粗陋的饭食,真正体会到了茶农生活的困难和劳动的辛苦。
这一次观茶后,乾隆皇帝深有感触,回到行宫,又写了一首《观采茶作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在诗中,可看出乾隆观采茶前的心情,以前不喜欢观茶是因为由官员事先摆布,老百姓在演戏,现在是看百姓真实自然的采茶劳动,所以自己饶有兴趣。他通过所见所闻,把茶农采茶的过程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鲜明,既表达了对茶农劳作辛苦的怜悯,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百姓破衣粗食生活不足,我即使品尝着“龙团凤饼”又有何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