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转向为何遭遇困难?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郑润良 发表时间:2018-04-09 10:21

期刊观察

□郑润良

面对现实发言欲望高涨

《花城》2018年第一在头条推出莫言新作,第二期头条推出残雪的长篇新作《一种快要消失的职业》。

莫言、残雪等人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实验成功地冲破了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成规,创造了各种新异的文体形式。但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消费主义与商业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学期刊与出版社的风光不再,先锋派的文学实验也失去了市场。先锋们开始纷纷转向,企图以相对保守的文学形式重新被市场和读者接纳。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要把真正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写好,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书写当下的现实方面,曾经的先锋派大师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写作难题。包括曾经创作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杰出作品的先锋派主力余华,当他将视线转向当代后创作的作品《兄弟》《第七天》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声音。迄今为止,在总体性书写当代现实方面比较成功的长篇作品除了格非的《春尽江南》之外寥寥可数。

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现实及其所包含的中国问题无疑非常复杂,这是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所公认的。作家们面对现实发言的欲望空前高涨,都力图为急剧变化、转型中的中国提供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是五四以来“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脉流的凸显,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作家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书写当代其实更需要历史感,从文学的角度书写当代现实首先必须严肃面对和梳理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脉流的微妙变化,而不能做出笼而统之的概括,这样才能超拔于现实从而审视现实、洞察现实。

既有成功作品也有平庸之作

考察近年来先锋派大师们的新作,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变得更为朴实,开始着力于书写当下的“中国故事”,但是在具体的审美效果上却千差万别。仅以《花城》最新发表的莫言、残雪的新作为例,就可以看出大师们转向后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的例子,也产生了诸多平庸的作品。

莫言的两个短篇《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赛叶》可以看作同一系列的作品,都是书写乡土社会的“伪知识分子”。事实上,莫言此前的作品,无论是《酒国》《天堂蒜薹之歌》,还是《蛙》,都有很强的对当下现实的观照与审视意识,叙述笔法上也有很细腻的对日常生活现实的书写。因此,莫言在创作领域从历史空间转向当下的现实空间相对而言并不困难。

残雪的作品在文本形式的实验方面在当年的先锋派作家中是相对走得较远的。她八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作品中,传统叙事作品的元素被无情解体,读者只能读到人物零碎的心理活动、对话,小说的故事性要素被降到最低。这些带有极强现代主义印记的作品成就了残雪先锋派领军人物的美名,但也使得残雪在作品风格的现实主义转向方面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尽管她对自己近年的作品《最后的情人》《黑暗地母的礼物》表示满意,但评论界却鲜有认同的声音。发表于《花城》第二期的新长篇《一种快要消失的职业》,就其题目而言,我们以为作者会通过女主人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赤脚医生这种职业的美好及其无奈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但是,残雪没有这样做,她写一个乡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受到赤脚医生亿嫂的人格感染,纷纷加入到这一富有诗意的美丽事业中。作者在通篇都以一种抒情化的语调叙述亿嫂眼中的美丽乡村、美丽草药以及草药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小说里的所有农民都是以诗人的语调说话,以抒情诗或者歌剧台词式的调子说话。或许残雪是在追求一种哲理式书写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的融合。但我认为,至少在这样一部作品中,这种追求是不成功的。对于残雪或者一些曾经的先锋派大家们来说,如何扎实地书写现实,依然是一个难题。

编辑:邱邱
数字报

先锋派转向为何遭遇困难?

金羊网  作者:郑润良  2018-04-09

期刊观察

□郑润良

面对现实发言欲望高涨

《花城》2018年第一在头条推出莫言新作,第二期头条推出残雪的长篇新作《一种快要消失的职业》。

莫言、残雪等人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实验成功地冲破了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成规,创造了各种新异的文体形式。但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消费主义与商业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学期刊与出版社的风光不再,先锋派的文学实验也失去了市场。先锋们开始纷纷转向,企图以相对保守的文学形式重新被市场和读者接纳。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要把真正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写好,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书写当下的现实方面,曾经的先锋派大师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写作难题。包括曾经创作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杰出作品的先锋派主力余华,当他将视线转向当代后创作的作品《兄弟》《第七天》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声音。迄今为止,在总体性书写当代现实方面比较成功的长篇作品除了格非的《春尽江南》之外寥寥可数。

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现实及其所包含的中国问题无疑非常复杂,这是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所公认的。作家们面对现实发言的欲望空前高涨,都力图为急剧变化、转型中的中国提供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是五四以来“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脉流的凸显,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作家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书写当代其实更需要历史感,从文学的角度书写当代现实首先必须严肃面对和梳理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脉流的微妙变化,而不能做出笼而统之的概括,这样才能超拔于现实从而审视现实、洞察现实。

既有成功作品也有平庸之作

考察近年来先锋派大师们的新作,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变得更为朴实,开始着力于书写当下的“中国故事”,但是在具体的审美效果上却千差万别。仅以《花城》最新发表的莫言、残雪的新作为例,就可以看出大师们转向后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的例子,也产生了诸多平庸的作品。

莫言的两个短篇《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赛叶》可以看作同一系列的作品,都是书写乡土社会的“伪知识分子”。事实上,莫言此前的作品,无论是《酒国》《天堂蒜薹之歌》,还是《蛙》,都有很强的对当下现实的观照与审视意识,叙述笔法上也有很细腻的对日常生活现实的书写。因此,莫言在创作领域从历史空间转向当下的现实空间相对而言并不困难。

残雪的作品在文本形式的实验方面在当年的先锋派作家中是相对走得较远的。她八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作品中,传统叙事作品的元素被无情解体,读者只能读到人物零碎的心理活动、对话,小说的故事性要素被降到最低。这些带有极强现代主义印记的作品成就了残雪先锋派领军人物的美名,但也使得残雪在作品风格的现实主义转向方面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尽管她对自己近年的作品《最后的情人》《黑暗地母的礼物》表示满意,但评论界却鲜有认同的声音。发表于《花城》第二期的新长篇《一种快要消失的职业》,就其题目而言,我们以为作者会通过女主人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赤脚医生这种职业的美好及其无奈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但是,残雪没有这样做,她写一个乡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受到赤脚医生亿嫂的人格感染,纷纷加入到这一富有诗意的美丽事业中。作者在通篇都以一种抒情化的语调叙述亿嫂眼中的美丽乡村、美丽草药以及草药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小说里的所有农民都是以诗人的语调说话,以抒情诗或者歌剧台词式的调子说话。或许残雪是在追求一种哲理式书写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的融合。但我认为,至少在这样一部作品中,这种追求是不成功的。对于残雪或者一些曾经的先锋派大家们来说,如何扎实地书写现实,依然是一个难题。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