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教给我们的事
□乐倚萍
如果把死亡视为一条分界线,跨过去,虽天人永隔,逝者却不再感到痛苦。可对生者而言,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线——失去至亲时的伤心,仿佛永远没有戛然而止的一天。去岁清明前,外婆预感大限将至,不饮不食,只想摆脱痛苦,反倒是舅舅急得暴跳如雷。有时,生者恐怕比死者更来不及准备好告别。
为此,小说家常常安排逝者来指引生者,让他(她)更好地生活。譬如《外婆的道歉信》中,逝者依然想守护她心爱的外孙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教她去发现快乐;《巴别塔之犬》中主人公要待妻子死后竭尽全力去听,才听懂他早该珍惜的语言;《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把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抛得更长,从逝者的世界,透视到生者的世界。相比之下,莎拉·亚历山大的小说《淡入水中的思念》(徐婷译,重庆出版社)或许并没有那么一目了然:逝者只是一个心智发育较常人迟缓的11岁男孩,生前尚需他人照顾,死后似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生者怀念的并非他曾经给予的东西,而是来自亲人的眷恋——淡如水中朴素的本能。
小说以男孩艾迪的双胞胎姐姐艾希为第一人称,由她的视角串联事件始末。艾希对弟弟的死抱有几点疑问,由于当时情绪冲击过甚,艾希回想不起来艾迪失足溺水的种种细节,她一边故地重游,想练得潜水的本领后,好好去跟弟弟做个告别;一边也急于厘清错失的片段。此外,艾希目睹了不同人在艾迪死后的变化,如同我们见证死亡的几种惯常做法:母亲拼命否认,寻求他人安慰;父亲选择逃避,离开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哥哥沉默地隐瞒,甚至患上了厌食症;住在海边的一家人也三缄其口,希望艾希不再纠缠于弟弟的事。可是艾希分明能感受到弟弟无处不在,他们还像从前那样共进退。
在靠近艾迪的过程中,艾希比先前更能理解弟弟了。人们总爱把双胞胎拿来对比,认为艾迪天资愚钝,连艾希也曾推开艾迪,想让他自立。事实上,艾希很晚才明白,她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弟弟,就像她学潜水,时不时关注自己潜了多深、能不能抵达艾迪停留过的地方,但泰告诉她,潜得多深压根就不是潜水的目的。那些我们诉诸理性、竭力争取的东西,也会减损许多乐趣,而且未必是内心真正向往的。艾希记住的艾迪是诉诸感性的细枝末节,是他有了破洞依然挚爱的红T恤,是他和艾希心心念念的海豚,是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沟通的语言。艾希问:“为什么鱼儿沉在海底?”只有艾迪会回答:“因为它们都辍学啦。”
艾希寻寻觅觅的解释,最后还是来了。她发现,原来艾迪死后,每个人都怀着自责艰难地生活,也包括艾希自己。或是为自己不经意的行为,或是为自己没去做的事,以各自的方式惩罚着自己。如同海底捞针,不堪徒劳而返,是以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性命,反倒是更轻松的选择。
所幸,悬崖勒马。小说结尾将艾希从水中救起的丹尼一语双关:“你基本上是自救的……你自己把负重物都卸下来丢掉了。”失去的,以及所有美好的和残酷的记忆,都不该是生者的负重。它们慢慢淡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有力量过好当下的生活。这或是本书与众不同之处——无需质疑小艾迪的能力,力量本身就来自生者的内心。
何时停止为逝者悲伤,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线。海水缓缓交汇,带上逝者的希冀一起生活,才是我们跟他们最贴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