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题到付印: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资料图:书店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上官云 摄
每当走进书店,各式各样设计精美的图书总会令人目不暇接:厚重大气的古典文学、灵动活泼的儿童文学……好的图书总是像有魔力一般,吸引读者不由自主购买。那么,一本图书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在图书数据中看到的“责任编辑”,他们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简单来说,如果把图书当做产品,那么责任编辑大概能算是“设计师”。中华书局编辑李世文说,根据不同的文学品类,一本书的制作完成大概分约稿,审稿,排版,编校,设计,下厂付印等几个阶段。
在书稿的编校环节,责任编辑起到主要作用。就“约稿”来说,也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有时候是陌生作者投稿,有的是出版社了解到某一位作者的影响力、创作力后主动约稿,又或者是作者已经创作出一部作品,出版方去争取版权,不一而足。
中华书局出版的《〈读书〉十年》(全三册)立体书影
约稿成功后,接下来就进入到编辑审稿的环节。中华书局编辑李世文说,主要是看稿件内容是否符合预期、是否适合出版等,如果确定的话,就会正式开始对图书的编校。
当然,编校一部图书,并不是像大家通常想的那样,修改语句逻辑、错字就可以了。这个过程的工作量相当大,李世文说,“首先得确定版式,之后编辑通读全稿。假如是旧书录排,那还存在重新校对的问题,初校、二校之后编辑再通读,再三次校对。”
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编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拉锯战”或突发情况。比如,如果作者对图书“颜值”要求高,想让其更契合文章主题,那么封面图案设计或者图书文字排版就要反复修改。再算上文字修改部分,其繁琐程度,李世文说,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项工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四大名著(珍藏版)》整体书影。
“图书用什么纸、什么工艺,下厂付印前要确定好,进而确定定价。就算是正式付印,还是需要反复沟通、协商才能确定。”李世文感慨地说,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担负着产品设计者的工作,“过程很‘磨人’”。
在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等门类中,古典文学图书因为涉及很多历史知识等原因,专业性要更强一些。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胡文骏说,举个例子,当分析市场以及读者需求后,要做一个《红楼梦》新的整理本,第一步就是提出选题。
“接下来就是确定作者。”胡文骏说,在一些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中,这个“作者”指的是对新的整理本进行编选和校注的专家、学者,这个环节也叫组稿或约稿,意思大致相同。
资料图:一家书店内,读者正在翻看感兴趣的图书。在图书制作过程中,如何用好的设计让书“颜值”更高,也是个重要环节。上官云摄
“专家们的工作完成后,编辑要从内容、体例等方面对全书进行整体把握,按照出版体例对稿件进行调整,这就又涉及了与美术编辑、专家等各方面的沟通细节。”胡文骏说,曾经有一位编辑列出了图书从选题到正式出版要做的事情,总计有55件之多,可见过程之繁杂。
对胡文骏的说法,李世文也表示认同。他补充道,文史类的图书,很多知识点、引文都需要反复核查,避免出现硬伤,这个工作量也非常大。
“一本书的责编有点像一部电影的导演,从头到尾要全程参与。”胡文骏比喻道,书出得好不好,也十分考验编辑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等,“一本好书的诞生,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记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