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宜航 发表时间:2018-03-22 21:48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文以载道,多以身后腾声。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就是“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在一个半世纪后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更加光华夺目。

1997年,习近平就在《福建论坛》上刊发理论文章---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称“《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近几年,他在中央党校授课、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深刻指出:《序言》“科学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此《序言》,字不足三千,长仅有七段。但它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确如赫赫之光,一直是我们的思想指南。

我们经常讲:学习经典,要返本开新。那就先来看看这个“本”---“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究竟是什么?还是用马克思本人的话来揭开面纱吧---“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说得更简明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组矛盾对社会进程有根本性影响!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遵循得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生共荣,彼此相长;遵循得不好,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加深、加剧、加大,必然招致革命,“山有朽壤而自崩”。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因为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了异化劳动---“人退化为商品、劳动简化为机械、收入恶化为支出”,私有财产愈集中,无产者的怒火愈燃烧……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充满了对抗性。而“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对抗到最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当然,如果资产阶级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那么,“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还可能缓一口气,甚至回光返照。说到底,它的生死,不取决于自身好恶,而取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程度。

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焕然一新的世界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已经解除,新的生产关系已经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务请注意---这只是就所有制而言。因为生产关系包罗万象,所以它不可能一经建立就一劳永逸,无限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一面世就一蹴而就,形成一个完美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终身制”,也不是“铁饭碗”,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现在,应该清晰了:生产力标准必须高悬于心,它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敏锐地提醒全党:“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工作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言简意赅:“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个基本规律,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对生产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改革。这样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就会脱颖而出:一方面,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余地。

秉要执本,理解了这个基本矛盾理论,就容易理解我们党所作的一些重大决策。比如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腾笼换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等。因为那时的任务荦荦大端,那时的目标也历历可见: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问题。时光荏苒,再看今日之中国,已从形格势禁到大道通途,从积贫积弱到国势日隆,从遥望“西方俱乐部”到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奔竞图强,正深刻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走向。

从历史出发,再来返观当下---解决“强起来”的问题,就更明见万里了。看,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两步走”;我们的具体部署---“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时间表”入理切情,“路线图”孕大含深,“组合拳”一贯万机!而这一切,无不是藉基本矛盾理论之基,图伟大复兴之梦。

在这个伟大的改革、发展、复兴版图中,广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它以全国1.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8的GDP, 1/7的税收, 1/4的进出口总额。在某种程度上说,广东就是我国经济总体状况的“晴雨表”、“试金石”。十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句句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光辉。我们一定要以此武装头脑,夙兴夜寐,枵腹从公,坚持好新发展理念,推进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努力吧,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压倒”;奋进吧,还有什么可犹疑的?“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作者李宜航,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第1期)学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

编辑:智韬
数字报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金羊网  作者:李宜航  2018-03-22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文以载道,多以身后腾声。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就是“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在一个半世纪后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更加光华夺目。

1997年,习近平就在《福建论坛》上刊发理论文章---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称“《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近几年,他在中央党校授课、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深刻指出:《序言》“科学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此《序言》,字不足三千,长仅有七段。但它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确如赫赫之光,一直是我们的思想指南。

我们经常讲:学习经典,要返本开新。那就先来看看这个“本”---“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究竟是什么?还是用马克思本人的话来揭开面纱吧---“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说得更简明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组矛盾对社会进程有根本性影响!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遵循得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生共荣,彼此相长;遵循得不好,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加深、加剧、加大,必然招致革命,“山有朽壤而自崩”。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因为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了异化劳动---“人退化为商品、劳动简化为机械、收入恶化为支出”,私有财产愈集中,无产者的怒火愈燃烧……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充满了对抗性。而“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对抗到最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当然,如果资产阶级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那么,“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还可能缓一口气,甚至回光返照。说到底,它的生死,不取决于自身好恶,而取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程度。

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焕然一新的世界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已经解除,新的生产关系已经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务请注意---这只是就所有制而言。因为生产关系包罗万象,所以它不可能一经建立就一劳永逸,无限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一面世就一蹴而就,形成一个完美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终身制”,也不是“铁饭碗”,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现在,应该清晰了:生产力标准必须高悬于心,它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敏锐地提醒全党:“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工作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言简意赅:“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个基本规律,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对生产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改革。这样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就会脱颖而出:一方面,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余地。

秉要执本,理解了这个基本矛盾理论,就容易理解我们党所作的一些重大决策。比如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腾笼换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等。因为那时的任务荦荦大端,那时的目标也历历可见: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问题。时光荏苒,再看今日之中国,已从形格势禁到大道通途,从积贫积弱到国势日隆,从遥望“西方俱乐部”到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奔竞图强,正深刻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走向。

从历史出发,再来返观当下---解决“强起来”的问题,就更明见万里了。看,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两步走”;我们的具体部署---“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时间表”入理切情,“路线图”孕大含深,“组合拳”一贯万机!而这一切,无不是藉基本矛盾理论之基,图伟大复兴之梦。

在这个伟大的改革、发展、复兴版图中,广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它以全国1.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8的GDP, 1/7的税收, 1/4的进出口总额。在某种程度上说,广东就是我国经济总体状况的“晴雨表”、“试金石”。十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句句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包括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光辉。我们一定要以此武装头脑,夙兴夜寐,枵腹从公,坚持好新发展理念,推进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努力吧,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压倒”;奋进吧,还有什么可犹疑的?“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作者李宜航,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第1期)学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

编辑: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