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已乘漂木去 雪楼海鸥空自飞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18-03-20 15:24

洛夫(1928.5.11-2018.3.19)台湾当代诗人,原名莫洛夫,被誉为华文诗歌界“诗魔”。原籍湖南衡阳,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代表作有:诗集《时间之伤》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5部,译著《雨果传》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2001年,推出3000行长诗《漂木》。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与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和覃子豪、余光中等为代表的“蓝星诗社”成三足鼎立之势,《创世纪》是岛内坚持最久的一个文学期刊。

3月19日凌晨3点,著名诗人洛夫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2001年推出长诗《漂木》后,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他说他在加拿大的家中常有文人墨客聚会,取名为“雪楼”,平时他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有李子树、柏杨树,还有一棵松树,海鸥会飞到草坪上,“像天堂一样”……

采访记

他的诗永远不会消失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洛夫潜心现代诗歌的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洛夫:“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

诗人杨克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洛夫之所以有“诗魔”之称源自他早期浓重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尤其是广受诗坛重视的《石室之死亡》。而在中后期创作中,他的诗歌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方向,开始回望中国诗歌的传统。

杨克认为:“洛夫中后期有很多作品都在向古典诗歌致敬,其语句更加流畅、富有韵味。他创作了不少实验性的作品,也创作了一些禅诗、藏头诗等形式的作品,这些都是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现代主义再创作。”2001年,洛夫推出著名的3000行长诗《漂木》,描写了中国近代数十年的历史。杨克认为,洛夫在他的作品中反思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但这种反思还不够。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两人曾一度有过笔争。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杨克表示,洛夫的成就很高,而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样需要流传性广、脍炙人口的作品。

洛夫与广东的文化界一直保持往来。“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洛夫先生最早认识的大陆青年诗人,但无疑是他最早给予鼓励的那一个。”据广东诗人杨克回忆,1990年,杨克获了台湾一个诗歌奖第一名,而其中的终评委,唯有洛夫打分给了他第一名。“当时我与他素无联系,打分匿名评出,他也不知道我是大陆的作者。”

1991年,洛夫主编台湾《创世纪》诗刊首次推出的“中国大陆第三代青年诗人”小辑,其中包括海子等十几人,杨克也在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作为总编辑,洛夫在《创世纪》先后发表杨克几十首诗,并授予杨克该刊40年优选奖。

“当年洛夫刚写书法,便送了我‘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楹联。”杨克说,“我是真正受过先生提携和恩惠的诗人,无以为报。”

2009年,洛夫凭《漂木》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年逾古稀的洛夫来到广东中山颁奖典礼现场。据该奖项策划组织者丘树宏回忆,当主持人问洛夫的乡愁病得如何时,洛夫说:“我的乡愁病啊,今天好啦。”

2014年,洛夫和方明来深圳,杨克请洛夫给广东小学生诗歌节题词。方明向在场的东莞青年诗人协会顾问方舟和常务副会长皮佳佳提出,可否在东莞为洛夫举办一场朗诵会,他们两人后来密锣紧鼓筹划申办。当年底,“漂泊与回归——洛夫、杨克、方明诗歌朗诵会”在东莞的剧场举办。

“洛夫回祖国大陆,只要有空就会到中山走一走,我们也会邀请他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后来我们还在小榄为他办了一个书法展,名字叫‘因为风的缘故’,他告诉我这是他当年写给太太的一首诗的名字。我则以这首诗为名写了一篇散文。”丘树宏说,“洛夫先生走了,但他的乡愁、他的漂木、他的诗却永远不会消失。”

个人史

“诗魔”流放记

永失母亲

21岁的莫洛夫怀揣“闯天下”的抱负,报名参加考试,随军远赴台湾。因为太匆忙,甚至都来不及知会妈妈一声,年轻的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台湾的旅途。

待他到了台湾之后,给家里寄去了信件,家乡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已经去了台湾,母亲在回信中写道:“机票都给你买好了,你赶紧回来吧。”而这一次归途,等待了40年,母亲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

1988年,花甲之年的洛夫终于回到了家乡,迎接他的是母亲坟前的杂草,他的母亲已于7年前去世了。洛夫说:“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流放’,这次‘流放’让我永远地失去了妈妈。”为了纪念亡母,洛夫写下长诗《血的再版》,该诗在当时的台湾曾被传诵一时。

创办诗刊

在台湾的生活,却远不是莫洛夫想象的那般浪漫、有趣。在异乡举目无亲,洛夫心情十分苦闷,“心灵没有任何寄托,有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直到1954年,洛夫找到了他的“出路”,他和同样热爱文艺的张默、痖弦创办了《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二十多年,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对台湾和大陆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创刊之初,因为经费紧张,他们三个主办人经常是“这个月拿着去当铺里换回来的钱去印刷杂志,下个月等发了工资再去当铺赎回东西”。第一次,他当了一件穿了好几年的旧西装,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当过手表、自行车、家具……

儿女情长

2001年,73岁的洛夫完成了一首三千行的长诗,这首新文学上最长的诗《漂木》,获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诗集的封面上,洛夫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赠予吾妻陈琼芳”。短短七个字,将这位并不言爱的丈夫对妻子的感谢呈现给了大众。

陈琼芳曾说“做诗人的太太难,做‘诗魔’的太太更难”。洛夫曾在越南工作两年不能回家,她白天忙上课,回家还得忙家务带孩子。一次孩子突发急病,住进了医院,医院教室两头跑的陈琼芳由于过度疲劳,晕倒在了课堂上。

洛夫和太太育有一双儿女,对于小儿子尤其宠爱有加。而这位少爷正是台湾的著名音乐人——莫凡,他曾和袁惟仁组建过“凡人二重唱”乐队。

一开始,洛夫对于儿子要“变成流行歌手”并不支持也不看好他的发展,直到莫凡给他听了一首歌——《因为风的缘故》,这是一首由洛夫的诗改编的歌曲。

代表作

边界望乡

1979年3月,洛夫和余光中一起去香港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

□洛 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洛夫已乘漂木去 雪楼海鸥空自飞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2018-03-20

洛夫(1928.5.11-2018.3.19)台湾当代诗人,原名莫洛夫,被誉为华文诗歌界“诗魔”。原籍湖南衡阳,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代表作有:诗集《时间之伤》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5部,译著《雨果传》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2001年,推出3000行长诗《漂木》。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与纪弦为代表的“现代派”和覃子豪、余光中等为代表的“蓝星诗社”成三足鼎立之势,《创世纪》是岛内坚持最久的一个文学期刊。

3月19日凌晨3点,著名诗人洛夫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2001年推出长诗《漂木》后,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他说他在加拿大的家中常有文人墨客聚会,取名为“雪楼”,平时他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有李子树、柏杨树,还有一棵松树,海鸥会飞到草坪上,“像天堂一样”……

采访记

他的诗永远不会消失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洛夫潜心现代诗歌的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洛夫:“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

诗人杨克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洛夫之所以有“诗魔”之称源自他早期浓重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尤其是广受诗坛重视的《石室之死亡》。而在中后期创作中,他的诗歌已经走到了另一个方向,开始回望中国诗歌的传统。

杨克认为:“洛夫中后期有很多作品都在向古典诗歌致敬,其语句更加流畅、富有韵味。他创作了不少实验性的作品,也创作了一些禅诗、藏头诗等形式的作品,这些都是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现代主义再创作。”2001年,洛夫推出著名的3000行长诗《漂木》,描写了中国近代数十年的历史。杨克认为,洛夫在他的作品中反思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但这种反思还不够。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两人曾一度有过笔争。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杨克表示,洛夫的成就很高,而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样需要流传性广、脍炙人口的作品。

洛夫与广东的文化界一直保持往来。“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洛夫先生最早认识的大陆青年诗人,但无疑是他最早给予鼓励的那一个。”据广东诗人杨克回忆,1990年,杨克获了台湾一个诗歌奖第一名,而其中的终评委,唯有洛夫打分给了他第一名。“当时我与他素无联系,打分匿名评出,他也不知道我是大陆的作者。”

1991年,洛夫主编台湾《创世纪》诗刊首次推出的“中国大陆第三代青年诗人”小辑,其中包括海子等十几人,杨克也在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作为总编辑,洛夫在《创世纪》先后发表杨克几十首诗,并授予杨克该刊40年优选奖。

“当年洛夫刚写书法,便送了我‘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楹联。”杨克说,“我是真正受过先生提携和恩惠的诗人,无以为报。”

2009年,洛夫凭《漂木》获“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年逾古稀的洛夫来到广东中山颁奖典礼现场。据该奖项策划组织者丘树宏回忆,当主持人问洛夫的乡愁病得如何时,洛夫说:“我的乡愁病啊,今天好啦。”

2014年,洛夫和方明来深圳,杨克请洛夫给广东小学生诗歌节题词。方明向在场的东莞青年诗人协会顾问方舟和常务副会长皮佳佳提出,可否在东莞为洛夫举办一场朗诵会,他们两人后来密锣紧鼓筹划申办。当年底,“漂泊与回归——洛夫、杨克、方明诗歌朗诵会”在东莞的剧场举办。

“洛夫回祖国大陆,只要有空就会到中山走一走,我们也会邀请他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后来我们还在小榄为他办了一个书法展,名字叫‘因为风的缘故’,他告诉我这是他当年写给太太的一首诗的名字。我则以这首诗为名写了一篇散文。”丘树宏说,“洛夫先生走了,但他的乡愁、他的漂木、他的诗却永远不会消失。”

个人史

“诗魔”流放记

永失母亲

21岁的莫洛夫怀揣“闯天下”的抱负,报名参加考试,随军远赴台湾。因为太匆忙,甚至都来不及知会妈妈一声,年轻的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台湾的旅途。

待他到了台湾之后,给家里寄去了信件,家乡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已经去了台湾,母亲在回信中写道:“机票都给你买好了,你赶紧回来吧。”而这一次归途,等待了40年,母亲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

1988年,花甲之年的洛夫终于回到了家乡,迎接他的是母亲坟前的杂草,他的母亲已于7年前去世了。洛夫说:“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流放’,这次‘流放’让我永远地失去了妈妈。”为了纪念亡母,洛夫写下长诗《血的再版》,该诗在当时的台湾曾被传诵一时。

创办诗刊

在台湾的生活,却远不是莫洛夫想象的那般浪漫、有趣。在异乡举目无亲,洛夫心情十分苦闷,“心灵没有任何寄托,有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直到1954年,洛夫找到了他的“出路”,他和同样热爱文艺的张默、痖弦创办了《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二十多年,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对台湾和大陆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创刊之初,因为经费紧张,他们三个主办人经常是“这个月拿着去当铺里换回来的钱去印刷杂志,下个月等发了工资再去当铺赎回东西”。第一次,他当了一件穿了好几年的旧西装,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当过手表、自行车、家具……

儿女情长

2001年,73岁的洛夫完成了一首三千行的长诗,这首新文学上最长的诗《漂木》,获得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诗集的封面上,洛夫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赠予吾妻陈琼芳”。短短七个字,将这位并不言爱的丈夫对妻子的感谢呈现给了大众。

陈琼芳曾说“做诗人的太太难,做‘诗魔’的太太更难”。洛夫曾在越南工作两年不能回家,她白天忙上课,回家还得忙家务带孩子。一次孩子突发急病,住进了医院,医院教室两头跑的陈琼芳由于过度疲劳,晕倒在了课堂上。

洛夫和太太育有一双儿女,对于小儿子尤其宠爱有加。而这位少爷正是台湾的著名音乐人——莫凡,他曾和袁惟仁组建过“凡人二重唱”乐队。

一开始,洛夫对于儿子要“变成流行歌手”并不支持也不看好他的发展,直到莫凡给他听了一首歌——《因为风的缘故》,这是一首由洛夫的诗改编的歌曲。

代表作

边界望乡

1979年3月,洛夫和余光中一起去香港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

□洛 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