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垛上的小豆子》 肖定丽著 新世纪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麦秸垛上的小豆子》写了我童年很多的故事,欢乐的、烦恼的、迷茫的、犹豫的。而我也是在故事滋养中长大的,我希望孩子们能捧起书本,跟书里的小豆子、大姐、三姐成为朋友。也希望这本书像时光机一样带领孩子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去体会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肖定丽
2017年6月出版的《麦秸垛上的小豆子》(新世纪出版社),在同年12月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这部自传体小说,是肖定丽对自身曲折而坚定的写作道路的温情回顾。她以流畅清丽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在豫南平原长大的小女孩的童年经历,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豫南地区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主人翁小豆子一直怀揣着关于文学的炽热理想,把童年的作家梦珍重地捧在手里,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前走,终于实现梦想……清苦的童年不止有泪水,还有美梦成真的欢笑。肖定丽一直称这本书“留住了最珍贵的童年记忆”。而关于这本书写童年的真诚之书,我们与肖定丽老师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采访者:我想请问一下肖老师,《麦秸垛上的小豆子》中,有哪些情节是真实发生的呢?
肖定丽:其实很多书本里的情节是真实的,当然也有艺术加工的。因为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又高于生活的,但是有些情节呢,我更愿意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比如说,我教三姐写字的情节。教她写什么字呢?写一个“脸”字。三姐却问,这个“脸”字,是不是写蚂蚁的脸的时候要写得很小很小呢?写猪的脸要写得很大很大呢?写人的脸是不是要写得不大不小呢?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孩子,对文字的理解是这样的,特别有趣。
还有一个情节,是我老爹月夜带我去捕鱼。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老爹就扛着网,把鱼篓挂在我的脖子上,带我去捕鱼。走到村外的野塘里,一网下去,就只有撒网的声音,还有两根竹竿“哗啦哗啦”敲打水面赶鱼进网的声音。一网上来,他就把网里捕到的鱼抖在田埂上,让我来拾鱼装进我的鱼篓里。每当鱼抖在田埂上的时候,他就转身走了,继续找一个新的地方去撒网捕鱼。当我捡鱼的时候就特别害怕,慌慌忙忙地把鱼拾进鱼篓,紧追慢赶地去追上老爹。那个时候走在老爹的后面我害怕,走在老爹的前面我也害怕,四周都是黑乎乎的,庄稼地高高的一大片的黑。那个时候,我就怕从庄稼地会钻出一个鬼怪来把我抓走。在童年,我对鬼怪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这样的情节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在书里差不多都是原汁原味呈现出来的。
采访者:在书中您曾提到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您真的是家里五姐妹当中,唯一一个能上学的吗?
肖定丽:是的呢,我很幸运。为什么都是女孩子,只有我才能够上学呢?因为我老爹有一个传统的观念——重男轻女,这是根深蒂固的。觉得女孩子长大了,都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钱花在女孩子身上,那都是白扔了。不给上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里穷劳力少,所以不肯让女孩子上学。我还是很幸运的,能够走进学校。
采访者:那您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那爸爸还会不会觉得女孩儿读书无用呢?
肖定丽:当时他反对我上学,反对我读书的原因是:白天要干活,晚上我才有时间就着煤油灯看书、写作,当时那个煤油是很贵的。他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写作有什么用?太浪费钱了,他辛辛苦苦的累死累活的,每天才能抽两毛钱一包的烟,因为他特别的喜欢抽烟。你对这个家庭有什么贡献呢?却要点七毛钱一斤的煤油,真的是太浪费了。但是当我第一笔稿费拿到了之后,第一笔稿费是30块钱,我就把它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我老爹。他拿到这钱是很不好意思接的,因为他觉得他当初是那么反对我写作。他用这三十块钱买了好几袋子的化肥,还把我的煤油灯给升级了,把我的小煤油灯变为了玻璃灯。原来我用的小油灯怎么做的呢,是一个小墨水瓶用空了,然后注入煤油,用了一根灯芯点燃的。每次点灯的时候,我都要拿针尖把灯芯往里边塞,点燃起来真的只有豆大的一点灯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为了省油。有了稿费之后,我老爹觉得我的女儿每天看啊、写啊,是有用的,能够挣钱换化肥,还换煤油。一个农民有了充足的粮食,黑暗中有了光,就什么都有了,都不缺了,太美好了。所以,自我从发表了作品有了稿费,我的老爹再也没有反对我写作。
采访者:您在《麦秸垛上的小豆子》中,为我们塑造的这位主人公小豆子,受限于贫困的家庭条件,随时都有可能会辍学。那在您的作品当中,最终她是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您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肖定丽:童年的生活环境真的是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正是因为我对读书的痴迷和对写作的执着,才能够让我从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确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热爱现有的环境并且接受它。当我们感觉对这样的环境不满足的时候,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改变它、完善它,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获取人生的价值。其实,我是特别感谢文学,是文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