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重新想象楚汉之争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18-03-18 15:43

  刘慈欣和刘宇昆(右)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在科幻界素有“大刘小刘”的说法。大刘是指一个人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抬高到世界高度的作家刘慈欣,而小刘,正是将《三体》等翻译介绍到西方的华裔作家刘宇昆。除了众所周知的译者身份,刘宇昆自己也是个举足轻重的科幻作家。

作为征服欧美科幻界的华裔作家,刘宇昆早就把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大奖收入囊中。最近,他的长篇处女作《蒲公英王朝》首次被引进中国。出版方读客图书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真正认识译者之外的“小刘”。

据了解,《蒲公英王朝》是系列小说,第一部《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取材自楚汉战争,是刘宇昆用科幻文学对楚汉战争的重新想象。

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新作要献给奶奶

1976年出生于兰州的刘宇昆,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出国前,他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兰州生活。奶奶不仅是他文学的启蒙,更帮他建立了对文学的热爱,经常和奶奶一起听广播评书,让他领悟到了灿烂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刘宇昆的很多写作技巧都可以追溯到这段经历。《蒲公英王朝》正是刘宇昆献给奶奶的作品。

此外,国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为刘宇昆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他曾在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辅修计算机编程,毕业后又考取哈佛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就职于波士顿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的写作。丰富的社会体验让刘宇昆的文字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在采访中,刘宇昆告诉记者,《蒲公英王朝》中税收的内容就源自他曾经的工作经历。而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美描写也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念和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的经历密不可分。

拿过科幻界三大最高奖项,成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

作为蜚声海外的科幻作家,刘宇昆自2002年发表作品以来,已两次获得雨果奖以及星云奖、轨迹奖等多项世界科幻文坛大奖。不仅自己创作科幻小说,还将中国科幻译介至国外,刘慈欣的《三体》就是由他翻译、推荐,并获得科幻小说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刘宇昆也因此被誉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2015年,《三体》在获得雨果奖时,刘慈欣就说:“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并多次表明,刘宇昆对于《三体》远不是译者这么简单。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甚至眼红地说:“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刘宇昆。”

《蒲公英王朝》作为刘宇昆的长篇处女作,也显示了他的长篇叙事能力。美国科幻作家、《羊毛战记》作者休·豪伊就称《蒲公英王朝》是一部经典力作,“显示了刘宇昆不仅是短篇小说大师,他也能将这种能力延续到长篇小说里”。小说出版后,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获得当年轨迹奖最佳科幻小说处女作奖,以及星云奖最佳科幻小说提名。

  刘宇昆新作《蒲公英王朝》

尝试创造新阅读感受,重新想象楚汉之争

羊城晚报:楚汉战争是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为什么您会选择这段历史来创作《蒲公英王朝》?

刘宇昆:从本质上说,《蒲公英王朝》是在“第二世界”的奇幻设定里,对汉朝兴起这一史实进行的一次重新想象。两个截然相反的朋友,一个从徭役看守变成了强盗,一个因为战败被剥夺了爵位继承权,他们领导了一场反抗暴政的叛乱后,却因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成了殊死较量的对手。

当我决定要写一本小说时,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写过的最喜欢的故事清单,我注意到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跨国界的想象,比如在不同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在一个参照系中拆解文学作品,并在另一个参照系中进行重组。

我妻子丽莎(中文名:邓启怡)对我说:“你和我都是在中国历史传奇中长大的,在你的写作中,可以不时听到这些故事的回响。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写作,赋予古老的故事全新的生命呢?”

我脑海中灵光一闪。我找到了我要写的小说,我想重新想象楚汉之争的故事。

羊城晚报:中国读者对这段历史已经较为了解,您觉得他们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疲劳吗?

刘宇昆:就像美国读者经常吸收阿基里斯和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贝奥武夫、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故事一样,并非通过阅读原著,而是通过简化的儿童版本、流行电影的改编,以及在原有故事上改编和重新想象的故事。中国的读者也以类似的方式接触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等伟大历史英雄的故事。

楚汉战争是秦汉时期的一段过渡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传奇故事。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哲学和身份认知的重要观点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在司马迁所著传记的基础上,无数神话传说、民间戏剧、口语文学和诗歌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如今的新媒体上,文学作品的重新想象仍在继续,例如电子游戏、电视剧和科幻电影。

随着我的成长,我从汉字、中国象棋、流行文化中提到的典故、教科书,还有校园游戏中,了解到身为土匪、狡猾的刘邦与出身高贵、生性残酷、骄傲的项羽之间的友谊和竞争的各种故事(我和刘邦同姓)。

这是一个在中国深入人心的故事,它充满神秘、政治策略和幻想色彩。我想试着用我的双手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阅读感受。

羊城晚报:那您是从什么角度开始创作的?

刘宇昆:基于对“旧”的重新诠释和重新想象,西方文学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约翰·加德纳的《格伦德尔》,无数当代舞台上的莎士比亚剧,这些都是从前的吟游诗人从未想象过的,就连弥尔顿的《失乐园》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古希腊文化和拉丁史诗进行重新创作的新的基督教史诗。

但是,重新想象必须有目的,要想成功,就必须吸引熟悉源材料和不熟悉源材料的人。在早期,我拒绝了把这个故事放在第二世界版本的古代中国,就像中土世界(《魔戒》)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二世界版本一样。长久以来,可以一直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的描写都只局限在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色彩。因此,我觉得,由于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僵化认知,不能再去讲一个“魔幻中国”的故事了。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我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幻想群岛——尽可能不同于中国大陆。在这个群岛上,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只是受到“原始材料”的一点点启发。这是将原始故事剔除到只剩下干净的骨头,然后再给它们新鲜肉体的一个方法,这也能更好地为我的想法服务。

但在叙事技巧上,我冒了最大的风险。这部小说融合了古希腊和拉丁史诗、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弥尔顿诗歌、武侠幻想、明代小说和当代穿越小说的传统,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这里,你会发现迂说式修辞和反叙法,像合唱队一样说话的神祇,“水浒传”式的背景叙事,为另一种语言中的亡隐喻赋予新的含义。小说书名来自《亨利五世》,而蒲公英的核心形象则是受一首唐诗的启发。我试着写一些既古老又新颖的东西,既要审问它的来源,又要审视我们关于什么是西方和什么是东方的假设。

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除了翻译,还做“广告”工作

羊城晚报:中国读者对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三体》的英文译者,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翻译《三体》?您对选择翻译的作品有何标准?

刘宇昆:我进入翻译圈纯粹是巧合。最初,只是受朋友邀请,帮个忙而已,没想到受到了肯定。后来,我又为《人民文学》的英文版工作,翻译了不少作品,在文学圈和科幻翻译界积累了一定名气。看完《三体》我兴奋得几乎一晚上没睡,当时我就想要把它翻译成英文,与英美读者分享。2012年秋天,我接到了中教图《三体》英文版的翻译邀请,欣然应允。

我一般选择翻译作品,是要选我看完 24、48小时之后,还能想起来的作品。因为很多小说,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忘掉了,根本就想不起来。但是一个作品,在过去两三天之后,你还不断地在想它,那肯定是值得翻译的。《三体》就是这样的作品。

羊城晚报:刘慈欣说过,您不仅仅是译者这么简单,为了把中国科幻推向西方您还做了很多事情。能否跟我们透露一下,您都做了些什么?

刘宇昆:除了把这些作品翻译出来,我希望它们能真正地被看到。所以除了翻译,我还帮助做了一些“广告”工作。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体》起初并不为美国出版社看好,因为翻译作品在美国是比较小众的,而且出版社那时还不知道刘慈欣有多棒。我熟悉每个媒体偏好的风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寄去译作,约到了《纽约客》的专访,我还把《三体》的翻译稿寄给作家、评论家,有幸得到大卫·布林、迈克·莱斯尼克和拉维·蒂达则等知名作家的推荐。

羊城晚报:很多人一提到科幻就会联想到未来、预言,您觉得科幻作品背后承载的意义是什么?

刘宇昆:我认为,科幻小说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给未来一种可能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未来和科学充满一种敬畏感。科幻可以给我们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来探索未来。另外,科幻激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思想,我们创造未来的时候也就受到了科幻的影响。

虽然科幻文学不是预测未来的上佳方法——我甚至从不知道哪部科幻作品完全正确地预测了未来——但是通过巨大变革的隐喻,它很好地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自省。我倾向于将科幻作为幻想文学的分支,故事中的隐喻逻辑要比“真实科学”的逻辑重要得多。当我以这种模式创作时,更有兴趣使用科幻的语言来探索比喻背后的情绪和感觉。

编辑:邱邱
数字报

刘宇昆: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重新想象楚汉之争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  2018-03-18

  刘慈欣和刘宇昆(右)

□金羊网记者 朱绍杰

在科幻界素有“大刘小刘”的说法。大刘是指一个人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抬高到世界高度的作家刘慈欣,而小刘,正是将《三体》等翻译介绍到西方的华裔作家刘宇昆。除了众所周知的译者身份,刘宇昆自己也是个举足轻重的科幻作家。

作为征服欧美科幻界的华裔作家,刘宇昆早就把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大奖收入囊中。最近,他的长篇处女作《蒲公英王朝》首次被引进中国。出版方读客图书表示,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真正认识译者之外的“小刘”。

据了解,《蒲公英王朝》是系列小说,第一部《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取材自楚汉战争,是刘宇昆用科幻文学对楚汉战争的重新想象。

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新作要献给奶奶

1976年出生于兰州的刘宇昆,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出国前,他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兰州生活。奶奶不仅是他文学的启蒙,更帮他建立了对文学的热爱,经常和奶奶一起听广播评书,让他领悟到了灿烂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刘宇昆的很多写作技巧都可以追溯到这段经历。《蒲公英王朝》正是刘宇昆献给奶奶的作品。

此外,国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为刘宇昆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他曾在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辅修计算机编程,毕业后又考取哈佛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就职于波士顿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业余从事科幻小说与诗歌的写作。丰富的社会体验让刘宇昆的文字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在采访中,刘宇昆告诉记者,《蒲公英王朝》中税收的内容就源自他曾经的工作经历。而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美描写也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念和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的经历密不可分。

拿过科幻界三大最高奖项,成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

作为蜚声海外的科幻作家,刘宇昆自2002年发表作品以来,已两次获得雨果奖以及星云奖、轨迹奖等多项世界科幻文坛大奖。不仅自己创作科幻小说,还将中国科幻译介至国外,刘慈欣的《三体》就是由他翻译、推荐,并获得科幻小说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刘宇昆也因此被誉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2015年,《三体》在获得雨果奖时,刘慈欣就说:“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并多次表明,刘宇昆对于《三体》远不是译者这么简单。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甚至眼红地说:“在世界范围,我们不如中国科幻有影响力,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刘宇昆。”

《蒲公英王朝》作为刘宇昆的长篇处女作,也显示了他的长篇叙事能力。美国科幻作家、《羊毛战记》作者休·豪伊就称《蒲公英王朝》是一部经典力作,“显示了刘宇昆不仅是短篇小说大师,他也能将这种能力延续到长篇小说里”。小说出版后,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获得当年轨迹奖最佳科幻小说处女作奖,以及星云奖最佳科幻小说提名。

  刘宇昆新作《蒲公英王朝》

尝试创造新阅读感受,重新想象楚汉之争

羊城晚报:楚汉战争是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为什么您会选择这段历史来创作《蒲公英王朝》?

刘宇昆:从本质上说,《蒲公英王朝》是在“第二世界”的奇幻设定里,对汉朝兴起这一史实进行的一次重新想象。两个截然相反的朋友,一个从徭役看守变成了强盗,一个因为战败被剥夺了爵位继承权,他们领导了一场反抗暴政的叛乱后,却因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成了殊死较量的对手。

当我决定要写一本小说时,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写过的最喜欢的故事清单,我注意到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跨国界的想象,比如在不同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在一个参照系中拆解文学作品,并在另一个参照系中进行重组。

我妻子丽莎(中文名:邓启怡)对我说:“你和我都是在中国历史传奇中长大的,在你的写作中,可以不时听到这些故事的回响。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写作,赋予古老的故事全新的生命呢?”

我脑海中灵光一闪。我找到了我要写的小说,我想重新想象楚汉之争的故事。

羊城晚报:中国读者对这段历史已经较为了解,您觉得他们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疲劳吗?

刘宇昆:就像美国读者经常吸收阿基里斯和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贝奥武夫、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故事一样,并非通过阅读原著,而是通过简化的儿童版本、流行电影的改编,以及在原有故事上改编和重新想象的故事。中国的读者也以类似的方式接触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等伟大历史英雄的故事。

楚汉战争是秦汉时期的一段过渡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传奇故事。许多关于中国政治、哲学和身份认知的重要观点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代。在司马迁所著传记的基础上,无数神话传说、民间戏剧、口语文学和诗歌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如今的新媒体上,文学作品的重新想象仍在继续,例如电子游戏、电视剧和科幻电影。

随着我的成长,我从汉字、中国象棋、流行文化中提到的典故、教科书,还有校园游戏中,了解到身为土匪、狡猾的刘邦与出身高贵、生性残酷、骄傲的项羽之间的友谊和竞争的各种故事(我和刘邦同姓)。

这是一个在中国深入人心的故事,它充满神秘、政治策略和幻想色彩。我想试着用我的双手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阅读感受。

羊城晚报:那您是从什么角度开始创作的?

刘宇昆:基于对“旧”的重新诠释和重新想象,西方文学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约翰·加德纳的《格伦德尔》,无数当代舞台上的莎士比亚剧,这些都是从前的吟游诗人从未想象过的,就连弥尔顿的《失乐园》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古希腊文化和拉丁史诗进行重新创作的新的基督教史诗。

但是,重新想象必须有目的,要想成功,就必须吸引熟悉源材料和不熟悉源材料的人。在早期,我拒绝了把这个故事放在第二世界版本的古代中国,就像中土世界(《魔戒》)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二世界版本一样。长久以来,可以一直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的描写都只局限在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色彩。因此,我觉得,由于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僵化认知,不能再去讲一个“魔幻中国”的故事了。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我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幻想群岛——尽可能不同于中国大陆。在这个群岛上,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只是受到“原始材料”的一点点启发。这是将原始故事剔除到只剩下干净的骨头,然后再给它们新鲜肉体的一个方法,这也能更好地为我的想法服务。

但在叙事技巧上,我冒了最大的风险。这部小说融合了古希腊和拉丁史诗、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弥尔顿诗歌、武侠幻想、明代小说和当代穿越小说的传统,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这里,你会发现迂说式修辞和反叙法,像合唱队一样说话的神祇,“水浒传”式的背景叙事,为另一种语言中的亡隐喻赋予新的含义。小说书名来自《亨利五世》,而蒲公英的核心形象则是受一首唐诗的启发。我试着写一些既古老又新颖的东西,既要审问它的来源,又要审视我们关于什么是西方和什么是东方的假设。

为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除了翻译,还做“广告”工作

羊城晚报:中国读者对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三体》的英文译者,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翻译《三体》?您对选择翻译的作品有何标准?

刘宇昆:我进入翻译圈纯粹是巧合。最初,只是受朋友邀请,帮个忙而已,没想到受到了肯定。后来,我又为《人民文学》的英文版工作,翻译了不少作品,在文学圈和科幻翻译界积累了一定名气。看完《三体》我兴奋得几乎一晚上没睡,当时我就想要把它翻译成英文,与英美读者分享。2012年秋天,我接到了中教图《三体》英文版的翻译邀请,欣然应允。

我一般选择翻译作品,是要选我看完 24、48小时之后,还能想起来的作品。因为很多小说,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忘掉了,根本就想不起来。但是一个作品,在过去两三天之后,你还不断地在想它,那肯定是值得翻译的。《三体》就是这样的作品。

羊城晚报:刘慈欣说过,您不仅仅是译者这么简单,为了把中国科幻推向西方您还做了很多事情。能否跟我们透露一下,您都做了些什么?

刘宇昆:除了把这些作品翻译出来,我希望它们能真正地被看到。所以除了翻译,我还帮助做了一些“广告”工作。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体》起初并不为美国出版社看好,因为翻译作品在美国是比较小众的,而且出版社那时还不知道刘慈欣有多棒。我熟悉每个媒体偏好的风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寄去译作,约到了《纽约客》的专访,我还把《三体》的翻译稿寄给作家、评论家,有幸得到大卫·布林、迈克·莱斯尼克和拉维·蒂达则等知名作家的推荐。

羊城晚报:很多人一提到科幻就会联想到未来、预言,您觉得科幻作品背后承载的意义是什么?

刘宇昆:我认为,科幻小说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给未来一种可能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未来和科学充满一种敬畏感。科幻可以给我们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来探索未来。另外,科幻激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思想,我们创造未来的时候也就受到了科幻的影响。

虽然科幻文学不是预测未来的上佳方法——我甚至从不知道哪部科幻作品完全正确地预测了未来——但是通过巨大变革的隐喻,它很好地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自省。我倾向于将科幻作为幻想文学的分支,故事中的隐喻逻辑要比“真实科学”的逻辑重要得多。当我以这种模式创作时,更有兴趣使用科幻的语言来探索比喻背后的情绪和感觉。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