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雪有多大?远比现在大得多
近来寒潮接连来访,全国多地连降大雪、气温骤降,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大雪远比现在要大得多。
在中国五千年气象史上,曾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对于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记载几乎没有。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记载也并未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见于《竹书纪年》,事发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到了第二个寒冷期,有关大雪的记载才逐渐多了起来,而最严重的雪灾出现在第四个寒冷期。
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后才结束,长达500年,国内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则称为“现代小冰期”。
明清两朝的雪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共17次,而明清时期就占13次。
朱祁钰(明代宗)当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的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 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 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朱厚照(明武宗)当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雪下得最大的是华东地区,江河冰合,鸟兽冻死,冻毙村民。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竟然同时成了“超级溜冰场”:太湖,“冰,行人履冰往来者十余日”;洞庭湖,“冰合,人骑可行”。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灾最严重,13次“严重强寒潮灾害”中有9次发生在清朝。因此,有学者又把17世纪至19世纪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最近500年中最寒冷的50年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即公元1650年至1700年间。
在这最冷的50年里,连下一个月大雪并非罕见。如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国雪灾,被冻死者甚众。据记载,当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竟然连下40多天雪,“民冻死者无数”。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大雪,连续下40至60天不等,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全国诸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本文摘编自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