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马衡的金石学缘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高慧斌 发表时间:2018-02-12 10:43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曾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主持过燕下都遗址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两位出身、境遇、政见完全不同,却因金石之学深交长达30年。王国维与马衡对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将这门中国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先后登上中国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将其研究成果推广传播于世。马衡之孙马思猛辑注《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让我们见证了一代大师在乱世中的学术坚守。

因金石之学结缘30年

辽宁日报:《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让我们见证了一代大师在乱世中的学术坚守。两位先生离世都超过了一个甲子,是什么机缘使读者得以再次感受一代大师的精神风貌?

马思猛:这要感谢王国维、马衡和钱玄同先生的后人,将两位先生往来书信分别捐赠给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及鲁迅博物馆,使这87通往来信札原件能够完整永久地保存,得以供当今及后世学者鉴赏考研,并通过大师们的墨迹传递那一代学者的精神风貌。

辽宁日报:马先生写给王先生的47通书信,称谓都是“静安先生大鉴”,落款都是“后学马衡上言”。王先生长马先生4岁,王先生40通书信落款都是“弟维顿首”。两位大师出身、境遇、政见完全不同,缘何深交长达30年?

马思猛:马衡一生交往名士颇多,除王国维先生外,还有吴昌硕、吴隐、丁仁、王禔、罗振玉、胡适、于右任、陈叔通、徐悲鸿、鲁迅、钱玄同、郭沫若等,他的朋友虽然出身、学科、政见、性格各异,而他与友朋之交无一不是建立在聚焦于金石,而不论其他的基础上。在《我所知道的王静安先生》一文中,马先生清楚表明,“我和王静安先生相识近三十年,但是一向疏阔得很,直至民国五年,他从日本回国之后,我与他同时都住在上海,才有往来,并且过从甚密。”因何有此变化,马衡文中未云。民国一年,王国维随罗振玉各率全家避居日本达5年之久,罗振玉藏书运抵日本,王国维与其一同整理,并与日本学者相过从。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古史。王国维先生治学之道的改变,促成了他与马衡的一段金石之缘,留下了这段交往佳话。

辽宁日报:马先生曾说,在其学术道路上,王国维先生对他影响最深,指的是金石研究吗?

马思猛:是的。马衡在北大讲授金石学的讲义稿,其中有许多条目是经过与王国维先生求教、讨论完成的。后来又亲履河南洛阳搜集汉魏石经残石及拓本,每有新发现,都及时与王国维先生共享成果。

辽宁日报:两位先生的书信围绕青铜器、虎符、度量衡、石经、古文字等考古学术问题。马先生向王先生请教一个字,“得先生解说,不禁狂喜”,让我印象深刻。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封?

马思猛:是1924年8月11日王国维致沈兼士和马衡的那封声明脱离北大的长信,此信是王国维为维护皇权与北大划清界限的宣言。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怒气冲冲地写了致沈、马函后,竟没有影响王马二位的金石之谊。事隔4个月,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包括马衡在内的北大师生以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直至成立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此历史进程,自然是王国维先生所无法接受的,而他却不计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马衡“之过”,竟还写信托马衡代为寻觅其落在南书房的如意、朝冠、披肩、朝裙。这两个故事是两位金石学缘之外的插曲。

将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辽宁日报:您如何看待马衡先生那代学人的学术研究精神?

马思猛: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因此,金石学家一般兼通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所以金石学学者必须具备雄厚的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上的文字资料储备,才可行考证著录之实。故自宋以来历代金石学家无不出自朝廷重臣官宦世家,如宋代金石三大家之欧阳修、赵明诚,清代罗振玉、叶昌炽等,没有经济实力的人家是无缘步入此门的。由此注定金石学数百年来只能成为局限于少数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冷门学科。我以为马衡、王国维二位先生对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将这门中国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先后登上中国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将其研究成果推广传播于世。

辽宁日报:作为长孙,您由祖父马衡先生抚育成人,尽悉祖父一生所涉的人事。在您祖父眼里,王国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思猛:马衡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的看法,其内心应当是矛盾的。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后,马衡应约写的纪念文章《我所知道的王国维先生》,主要介绍了王国维的性格,在称颂了王国维的严谨治学态度及考古学成就与贡献之外,特举例阐明“所以我说他的辫子是形式的,而精神上却没有辫子”。为王国维对紫禁城内溥仪小朝廷唯命是从作辩护,又将其自杀之因部分归罪于罗振玉而明示于世,其文颇有个人感情色彩而略显牵强。对于王国维自杀主要原因,马衡似乎从情感上不愿直接面对。这篇文章马衡用了笔名殷南,这是他生平唯一一次用笔名发表的文章,也是他唯一一篇于学术之外议论评价王国维的文章。

1927年7月15日,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在其创刊的《文字同盟》第四期《王国维专号》,刊发有关王国维文章数篇,可从中窥见马衡有意回避议论、称颂其学术以外的人品道德。该刊第17页刊出征集马衡与其兄裕藻为王国维所撰挽联云:志洁清廉,求仁得仁。草草八字,完全没有为逝者歌功颂德之意。

辽宁日报:您怎样看待祖父马衡?他对您的成长是否有影响?

马思猛:马衡一生任事有二。一是对金石学尤其是汉魏石经的残石拓本搜集缀合考研费时30余年,直至临终前还带病用功考研著述。二是以典守国宝,传扬中华历史文化为己任,操劳终生。先生晚岁虽已离任故宫博物院,仍心系故宫事,于病中曾有日记云:“昨夜梦魂颠倒,口渴如灼,愈饮则愈渴。梦中所阅者,大抵皆故宫、文整两处文件,阅其由即能悉其内容。其中有已解决者,有未解决者,亦有无从解决者。”马先生做事细心缜密,人生大观经得起岁月的剥离与考验。至于祖父对我的影响,由于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一言难尽。如果非要说出老人家对我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一生干干净净做人(记者高慧斌)

编辑:栋
数字报

王国维与马衡的金石学缘

辽宁日报  作者:高慧斌  2018-02-12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曾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主持过燕下都遗址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两位出身、境遇、政见完全不同,却因金石之学深交长达30年。王国维与马衡对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将这门中国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先后登上中国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将其研究成果推广传播于世。马衡之孙马思猛辑注《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让我们见证了一代大师在乱世中的学术坚守。

因金石之学结缘30年

辽宁日报:《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信》让我们见证了一代大师在乱世中的学术坚守。两位先生离世都超过了一个甲子,是什么机缘使读者得以再次感受一代大师的精神风貌?

马思猛:这要感谢王国维、马衡和钱玄同先生的后人,将两位先生往来书信分别捐赠给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及鲁迅博物馆,使这87通往来信札原件能够完整永久地保存,得以供当今及后世学者鉴赏考研,并通过大师们的墨迹传递那一代学者的精神风貌。

辽宁日报:马先生写给王先生的47通书信,称谓都是“静安先生大鉴”,落款都是“后学马衡上言”。王先生长马先生4岁,王先生40通书信落款都是“弟维顿首”。两位大师出身、境遇、政见完全不同,缘何深交长达30年?

马思猛:马衡一生交往名士颇多,除王国维先生外,还有吴昌硕、吴隐、丁仁、王禔、罗振玉、胡适、于右任、陈叔通、徐悲鸿、鲁迅、钱玄同、郭沫若等,他的朋友虽然出身、学科、政见、性格各异,而他与友朋之交无一不是建立在聚焦于金石,而不论其他的基础上。在《我所知道的王静安先生》一文中,马先生清楚表明,“我和王静安先生相识近三十年,但是一向疏阔得很,直至民国五年,他从日本回国之后,我与他同时都住在上海,才有往来,并且过从甚密。”因何有此变化,马衡文中未云。民国一年,王国维随罗振玉各率全家避居日本达5年之久,罗振玉藏书运抵日本,王国维与其一同整理,并与日本学者相过从。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古史。王国维先生治学之道的改变,促成了他与马衡的一段金石之缘,留下了这段交往佳话。

辽宁日报:马先生曾说,在其学术道路上,王国维先生对他影响最深,指的是金石研究吗?

马思猛:是的。马衡在北大讲授金石学的讲义稿,其中有许多条目是经过与王国维先生求教、讨论完成的。后来又亲履河南洛阳搜集汉魏石经残石及拓本,每有新发现,都及时与王国维先生共享成果。

辽宁日报:两位先生的书信围绕青铜器、虎符、度量衡、石经、古文字等考古学术问题。马先生向王先生请教一个字,“得先生解说,不禁狂喜”,让我印象深刻。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封?

马思猛:是1924年8月11日王国维致沈兼士和马衡的那封声明脱离北大的长信,此信是王国维为维护皇权与北大划清界限的宣言。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怒气冲冲地写了致沈、马函后,竟没有影响王马二位的金石之谊。事隔4个月,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包括马衡在内的北大师生以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直至成立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此历史进程,自然是王国维先生所无法接受的,而他却不计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马衡“之过”,竟还写信托马衡代为寻觅其落在南书房的如意、朝冠、披肩、朝裙。这两个故事是两位金石学缘之外的插曲。

将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辽宁日报:您如何看待马衡先生那代学人的学术研究精神?

马思猛: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因此,金石学家一般兼通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所以金石学学者必须具备雄厚的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上的文字资料储备,才可行考证著录之实。故自宋以来历代金石学家无不出自朝廷重臣官宦世家,如宋代金石三大家之欧阳修、赵明诚,清代罗振玉、叶昌炽等,没有经济实力的人家是无缘步入此门的。由此注定金石学数百年来只能成为局限于少数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冷门学科。我以为马衡、王国维二位先生对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将这门中国传统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先后登上中国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将其研究成果推广传播于世。

辽宁日报:作为长孙,您由祖父马衡先生抚育成人,尽悉祖父一生所涉的人事。在您祖父眼里,王国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思猛:马衡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的看法,其内心应当是矛盾的。1927年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后,马衡应约写的纪念文章《我所知道的王国维先生》,主要介绍了王国维的性格,在称颂了王国维的严谨治学态度及考古学成就与贡献之外,特举例阐明“所以我说他的辫子是形式的,而精神上却没有辫子”。为王国维对紫禁城内溥仪小朝廷唯命是从作辩护,又将其自杀之因部分归罪于罗振玉而明示于世,其文颇有个人感情色彩而略显牵强。对于王国维自杀主要原因,马衡似乎从情感上不愿直接面对。这篇文章马衡用了笔名殷南,这是他生平唯一一次用笔名发表的文章,也是他唯一一篇于学术之外议论评价王国维的文章。

1927年7月15日,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在其创刊的《文字同盟》第四期《王国维专号》,刊发有关王国维文章数篇,可从中窥见马衡有意回避议论、称颂其学术以外的人品道德。该刊第17页刊出征集马衡与其兄裕藻为王国维所撰挽联云:志洁清廉,求仁得仁。草草八字,完全没有为逝者歌功颂德之意。

辽宁日报:您怎样看待祖父马衡?他对您的成长是否有影响?

马思猛:马衡一生任事有二。一是对金石学尤其是汉魏石经的残石拓本搜集缀合考研费时30余年,直至临终前还带病用功考研著述。二是以典守国宝,传扬中华历史文化为己任,操劳终生。先生晚岁虽已离任故宫博物院,仍心系故宫事,于病中曾有日记云:“昨夜梦魂颠倒,口渴如灼,愈饮则愈渴。梦中所阅者,大抵皆故宫、文整两处文件,阅其由即能悉其内容。其中有已解决者,有未解决者,亦有无从解决者。”马先生做事细心缜密,人生大观经得起岁月的剥离与考验。至于祖父对我的影响,由于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一言难尽。如果非要说出老人家对我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一生干干净净做人(记者高慧斌)

编辑:栋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