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片的百年经历

来源:金羊网 作者:蒋丰 发表时间:2018-02-10 15:07

宫崎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

 宫崎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

□蒋丰

说到日本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艺伎、富士山或和服,而是更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动漫文化)。事实上,二次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片确实已经成为战后日本文化对外输出的中流砥柱。在东京2020年奥运会的8分钟宣传短片中,大量动画形象和运动员一同出现。我们熟知的日本动画多为近五十年的优秀作品,却很少有人知道,2017年是日本动画片的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百年间,日本动画片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最初

短短五分钟的黑白默片

1917年是日本动画史上神奇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三位日本最初的动画片导演不约而同地公映了自己的作品。它们分别是下川天凹的《芋川椋三玄关番之卷》、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合战》及幸内纯一的《塙凹内名刀之卷》。也因此,这三位日本动画片的创始人被当代的动画人敬称为“日本动画之父”。尽管这三部作品也都不过是五分钟左右的黑白默片,但在电影院上映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与现在流行的赛璐璐绘法不同(赛璐璐绘法即把人物画在胶片上面,背景画在纸上面,就可以做到很多不同的效果,比如拖动胶片层起到角色在背景上移动的效果),最初在绘制动画底片时,需要把背景和人物同时绘制在一张图上,这样的庞大工作量也使得动画片的制作成本节节升高。日本这三位动画片之父也是看到美国制作的动画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后,才决心花费大量资金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影片。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动画片制作也和经济实力有着一定的联系。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上述三部动画短片也未能躲开战争的动荡,至今只有《塙凹内名刀之卷》一部尚存,现在再看这部动画片,也别有一番风味。

战时

动画片成为内宣的工具

动画片制作不仅和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它与政治甚至战争也密不可分。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的代表角色米老鼠,就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战时宣传贡献。而另一代表角色唐老鸭本身就和美国海军脱不开干系。唐老鸭的水手服原型即是美国海军的军装,在战时的动画片中,他更是直接换上了正规的军装与日本的海军斗智斗勇。甚至在战争结束后的1984年,美国军方为了纪念唐老鸭这一英勇的军人形象,授予了这位动画片角色上士的军衔。

同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抓住了利用动画片做战时内部宣传的这根弦。战时的日本社会也有“不能输给迪士尼”、“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反日动画”的声音,但由于战时资金紧张,日本动画片的制作技术还不能与迪士尼等公司相媲美。

今日我们无法直接接触那样疯狂的年代,但作为结果我们能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第一部中篇动画电影诞生了——《桃太郎的海鹫》。该动画被当时的日本政府称为一项国家政策,由日本海军省协助制作,在日军占领菲律宾的1943年上映。其内容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模板,讲述了主角桃太郎作为队长空袭岛屿的故事,是一部毫不掩饰、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动画电影,旨在激起日本国民的战意。

1945年4月,日本再推出了第二部“国策级”长篇动画电影《桃太郎:海之神兵》,以太平洋战争为题材宣扬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思想。然而,不论如何宣传鼓动,也无法扭转其失败的战局。4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桃太郎的军旅动画故事也彻底落下了帷幕。

战后

从辉煌到娱乐至死的御宅文化

从大正时代开始,一直到昭和初期,日本的影片几乎都是黑白默片,画面上需要打上专门的解说文字,或者需要专人来解说影片。现在流行的动画片《暗芝居》系列,就模仿了这种形式。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动画片制作技术与自身相比也突飞猛进,除了有了配音、配乐之外,还运用了大量较为先进的摄影技术,例如上文提到的《桃太郎》系列动画就使用了立体的4段式摄影机,让战斗场面更为精细、逼真。

战争结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动画片都是一片空白。因为在面临温饱问题之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被暂时搁置了。那个时候的日本主要引进迪士尼或苏联的动画片播放。此时世界的动画制作水平已经进入了全彩的阶段,让孩子们耳目一新。不甘示弱的日本自然也希望本国的孩子们能够更喜欢本国的作品,于是在生活稍微改善的1956年,制作了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全彩动画片。这部动画片还与中国相关,它是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同名动画片,由今天的东映公司制作,拉开了日本战后动画蓬勃发展的序幕。

接下来日本动画的发展我们国人也耳熟能详了。上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和他的《铁臂阿童木》统治了孩子们的童年;70年代,《一休》、《花仙子》、《哆啦A梦》、《银河铁道999》等名作琳琅满目;80年代,宫崎骏、高畑勋等知名动画片导演开始活跃,JUMP系的《龙珠》、《圣斗士星矢》也步步紧逼,成为一代人的回忆;90年代,《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今天几乎家喻户晓的动画片作品集体大爆发,可以说日本动画终于等来了它的巅峰。

然而,进入21世纪,日本动画片逐渐走向商业化,尤其是近十年,“快钱”的模式也逐渐腐蚀了动画片制作人的思想。一部动画片的DVD销量几乎成为衡量动画片作品的唯一标准。于是,为了讨好被称为“御宅族”的粉丝们,标签化的角色、模板化的剧情和擦边球的情色成为商业动画片保证销量的三个“必胜法宝”。被讽刺为“名作之壁”的动画《Infinite Stratos》更是开辟了“只要角色好看,哪怕剧情再垃圾也能卖到手软”的先河。

如今的日本,每年有超过200部动画片上映,这样的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其中,失去了内涵的动画片正在急速膨胀。而“御宅族”一词也从原先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仿佛看动画的都是些只喜欢纸片美女帅哥的“宅男”和“腐女”。

从1917年的黑白默片开始,日本动画片这100年的历史,可谓是跌宕起伏。如今,日本动画片业界也充斥着“工资低”、“后继无人”、“未来属于3D”的唱衰之声,那么未来的路要如何走?能否迎来下一个100年?这一切不仅是日本从业者要思考的,更是被“御宅族”的市场所决定的。

中国动画片正处在崛起、对外输出的重要阶段,相信日本市场的这些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日本动画片的百年经历

金羊网  作者:蒋丰  2018-02-10

宫崎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

 宫崎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

□蒋丰

说到日本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艺伎、富士山或和服,而是更为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动漫文化)。事实上,二次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片确实已经成为战后日本文化对外输出的中流砥柱。在东京2020年奥运会的8分钟宣传短片中,大量动画形象和运动员一同出现。我们熟知的日本动画多为近五十年的优秀作品,却很少有人知道,2017年是日本动画片的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百年间,日本动画片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最初

短短五分钟的黑白默片

1917年是日本动画史上神奇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三位日本最初的动画片导演不约而同地公映了自己的作品。它们分别是下川天凹的《芋川椋三玄关番之卷》、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合战》及幸内纯一的《塙凹内名刀之卷》。也因此,这三位日本动画片的创始人被当代的动画人敬称为“日本动画之父”。尽管这三部作品也都不过是五分钟左右的黑白默片,但在电影院上映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与现在流行的赛璐璐绘法不同(赛璐璐绘法即把人物画在胶片上面,背景画在纸上面,就可以做到很多不同的效果,比如拖动胶片层起到角色在背景上移动的效果),最初在绘制动画底片时,需要把背景和人物同时绘制在一张图上,这样的庞大工作量也使得动画片的制作成本节节升高。日本这三位动画片之父也是看到美国制作的动画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后,才决心花费大量资金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影片。由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动画片制作也和经济实力有着一定的联系。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上述三部动画短片也未能躲开战争的动荡,至今只有《塙凹内名刀之卷》一部尚存,现在再看这部动画片,也别有一番风味。

战时

动画片成为内宣的工具

动画片制作不仅和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它与政治甚至战争也密不可分。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的代表角色米老鼠,就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战时宣传贡献。而另一代表角色唐老鸭本身就和美国海军脱不开干系。唐老鸭的水手服原型即是美国海军的军装,在战时的动画片中,他更是直接换上了正规的军装与日本的海军斗智斗勇。甚至在战争结束后的1984年,美国军方为了纪念唐老鸭这一英勇的军人形象,授予了这位动画片角色上士的军衔。

同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抓住了利用动画片做战时内部宣传的这根弦。战时的日本社会也有“不能输给迪士尼”、“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反日动画”的声音,但由于战时资金紧张,日本动画片的制作技术还不能与迪士尼等公司相媲美。

今日我们无法直接接触那样疯狂的年代,但作为结果我们能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第一部中篇动画电影诞生了——《桃太郎的海鹫》。该动画被当时的日本政府称为一项国家政策,由日本海军省协助制作,在日军占领菲律宾的1943年上映。其内容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模板,讲述了主角桃太郎作为队长空袭岛屿的故事,是一部毫不掩饰、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动画电影,旨在激起日本国民的战意。

1945年4月,日本再推出了第二部“国策级”长篇动画电影《桃太郎:海之神兵》,以太平洋战争为题材宣扬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思想。然而,不论如何宣传鼓动,也无法扭转其失败的战局。4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桃太郎的军旅动画故事也彻底落下了帷幕。

战后

从辉煌到娱乐至死的御宅文化

从大正时代开始,一直到昭和初期,日本的影片几乎都是黑白默片,画面上需要打上专门的解说文字,或者需要专人来解说影片。现在流行的动画片《暗芝居》系列,就模仿了这种形式。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动画片制作技术与自身相比也突飞猛进,除了有了配音、配乐之外,还运用了大量较为先进的摄影技术,例如上文提到的《桃太郎》系列动画就使用了立体的4段式摄影机,让战斗场面更为精细、逼真。

战争结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动画片都是一片空白。因为在面临温饱问题之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被暂时搁置了。那个时候的日本主要引进迪士尼或苏联的动画片播放。此时世界的动画制作水平已经进入了全彩的阶段,让孩子们耳目一新。不甘示弱的日本自然也希望本国的孩子们能够更喜欢本国的作品,于是在生活稍微改善的1956年,制作了日本的第一部长篇全彩动画片。这部动画片还与中国相关,它是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同名动画片,由今天的东映公司制作,拉开了日本战后动画蓬勃发展的序幕。

接下来日本动画的发展我们国人也耳熟能详了。上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和他的《铁臂阿童木》统治了孩子们的童年;70年代,《一休》、《花仙子》、《哆啦A梦》、《银河铁道999》等名作琳琅满目;80年代,宫崎骏、高畑勋等知名动画片导演开始活跃,JUMP系的《龙珠》、《圣斗士星矢》也步步紧逼,成为一代人的回忆;90年代,《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今天几乎家喻户晓的动画片作品集体大爆发,可以说日本动画终于等来了它的巅峰。

然而,进入21世纪,日本动画片逐渐走向商业化,尤其是近十年,“快钱”的模式也逐渐腐蚀了动画片制作人的思想。一部动画片的DVD销量几乎成为衡量动画片作品的唯一标准。于是,为了讨好被称为“御宅族”的粉丝们,标签化的角色、模板化的剧情和擦边球的情色成为商业动画片保证销量的三个“必胜法宝”。被讽刺为“名作之壁”的动画《Infinite Stratos》更是开辟了“只要角色好看,哪怕剧情再垃圾也能卖到手软”的先河。

如今的日本,每年有超过200部动画片上映,这样的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其中,失去了内涵的动画片正在急速膨胀。而“御宅族”一词也从原先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仿佛看动画的都是些只喜欢纸片美女帅哥的“宅男”和“腐女”。

从1917年的黑白默片开始,日本动画片这100年的历史,可谓是跌宕起伏。如今,日本动画片业界也充斥着“工资低”、“后继无人”、“未来属于3D”的唱衰之声,那么未来的路要如何走?能否迎来下一个100年?这一切不仅是日本从业者要思考的,更是被“御宅族”的市场所决定的。

中国动画片正处在崛起、对外输出的重要阶段,相信日本市场的这些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