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写进小说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杜小烨 发表时间:2018-02-05 22:56

从诺奖归来后的莫言,小说越写越短——都是短篇小说,而且这些小说都采用了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作者与叙述者不容混淆,这一点的重要性已成为文学理论的共识。但是作者莫言,却将叙述者的身份在小说中昭告天下:穿梭在各种乡间复杂人事,见证着人性幽微的“我”,是那个回到了高密东北乡,叫莫言的作家。

写作《红高粱》的莫言,透过讲述家族故事来寻找家族和民族的生存依据;写作《生死疲劳》的莫言,用人与动物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现在以作家莫言的身份,重新审视家乡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他所迷恋的“故乡”意象依然顽固,但笔下呈现的人物,不再强调家族/民族纵深的价值标向,而是以“我”作为参照物,映照出众生相,揭露现代语境中更加深藏的人性秘密。

心比天高,空谈理想的表弟宁赛叶此生只写过一篇小说,却从未发表过。他把未发表的责任推给了“我”,认为是在文坛功成名就的“我”担心自己被他超过而不推荐给刊物。他的中学同学,专事钻营、俗不可耐的伪文青金希普,仗着“我”的名号招摇撞骗,毫无道德底线。但活在虚假的文学梦中的宁赛叶宁愿被金希普蒙骗,也不愿意听从表哥莫言的规劝,他坚信“你们的时代结束了!轮到我上场了!”金希普与宁赛叶,两个人物形象常见,却又难得。《诗人金希普》与《表弟宁赛叶》以著名作家莫言为文眼,将两个短篇贯通,互为注释互为印证,文字克制,绵里藏针,叙述在虚实之间,极短的篇幅中能见出老作家的功力。

说起来,莫言与《花城》渊源颇深,90年代初刊发了多部中篇小说:获得第五届花城文学奖的《父亲在民伕连里》讲述淮海战场一侧,因一次意外的“权力更换”,“父亲”带领着一支疲惫不堪的民伕运粮队用独特的方式,把解放军的军粮一粒没少地送到了前线。《白棉花》以乡下青年马成功为叙述者,他爱慕的棉花工厂女工方碧玉,贫穷的父亲将之许配给乡长愚钝儿子,她与浪荡青年李志高相恋,被揭发后又被抛弃。《我们的七叔》,叙述者“我”虽名为“管谟业”,却仅担当着说书人的功能,讲述因经历战争而灵魂严重畸形和扭曲的七叔一生。这几个小说里面,只看到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叙述者,作者深深隐藏在小说人物背后。

福楼拜曾言“小说家绝对不能把自己写进作品”,人们似乎也会觉得,小说家越是将自己从故事中抽离出来,那么他创造的人物和事物越是显得真实。诺奖后归来的莫言,却一直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将“作家莫言”强势植入他的多篇新作之中。

《收获》2017年第5期发表的《故乡人事》包含了三个短篇。由于在割麦上不是地主孙敬贤的对手,善于写作的“我”,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让孙敬贤吃尽了苦头,也让“我”为此愧疚许久。在《地主的眼神》里,因引用到一句农村俗语,莫言自我指涉了现实中的著作《白狗秋千架》。另一篇《左镰》的开头更是开宗明义:“各位读者,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里,都写过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来为自己这篇歇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铁匠故事充当小引。《十月》2018年第1期发表的《等待摩西》,讲述农村妇女马秀美靠捡破烂艰难地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当失踪三十年的丈夫柳卫东(原名摩西)回家时,他的妻女态度如何,“我”因无从想象,特意前去拜访。只见有着虔诚信仰的马秀美依旧无怨无悔。结尾“我”一句感叹“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勾起了无限遐思。

在读到以莫言为叙述者的小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这样的推想:获得诺奖后的莫言,到底是什么样的莫言?他对在文学歧途上执迷不悟的表弟,怀着深切的痛惜和同情;他对仗着文学之名偷摸拐骗之人,十分憎恶却又对现实流弊无能为力;他因自己的文章鞭挞,过分惩戒了一个充满小奸猾而无大恶的人,反复纠结;他对因自己的出卖,而被父亲惩罚砍断右手的少年,抱着永远也抹不去的不安与愧疚;他会因为一个悬疑三十年的故事,不远万里地追寻着答案……因为是莫言,我们在小说文本之外,读出了更多的滋味。

编辑:mumu
数字报

他把自己写进小说

羊城晚报  作者:杜小烨  2018-02-05

从诺奖归来后的莫言,小说越写越短——都是短篇小说,而且这些小说都采用了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作者与叙述者不容混淆,这一点的重要性已成为文学理论的共识。但是作者莫言,却将叙述者的身份在小说中昭告天下:穿梭在各种乡间复杂人事,见证着人性幽微的“我”,是那个回到了高密东北乡,叫莫言的作家。

写作《红高粱》的莫言,透过讲述家族故事来寻找家族和民族的生存依据;写作《生死疲劳》的莫言,用人与动物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现在以作家莫言的身份,重新审视家乡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他所迷恋的“故乡”意象依然顽固,但笔下呈现的人物,不再强调家族/民族纵深的价值标向,而是以“我”作为参照物,映照出众生相,揭露现代语境中更加深藏的人性秘密。

心比天高,空谈理想的表弟宁赛叶此生只写过一篇小说,却从未发表过。他把未发表的责任推给了“我”,认为是在文坛功成名就的“我”担心自己被他超过而不推荐给刊物。他的中学同学,专事钻营、俗不可耐的伪文青金希普,仗着“我”的名号招摇撞骗,毫无道德底线。但活在虚假的文学梦中的宁赛叶宁愿被金希普蒙骗,也不愿意听从表哥莫言的规劝,他坚信“你们的时代结束了!轮到我上场了!”金希普与宁赛叶,两个人物形象常见,却又难得。《诗人金希普》与《表弟宁赛叶》以著名作家莫言为文眼,将两个短篇贯通,互为注释互为印证,文字克制,绵里藏针,叙述在虚实之间,极短的篇幅中能见出老作家的功力。

说起来,莫言与《花城》渊源颇深,90年代初刊发了多部中篇小说:获得第五届花城文学奖的《父亲在民伕连里》讲述淮海战场一侧,因一次意外的“权力更换”,“父亲”带领着一支疲惫不堪的民伕运粮队用独特的方式,把解放军的军粮一粒没少地送到了前线。《白棉花》以乡下青年马成功为叙述者,他爱慕的棉花工厂女工方碧玉,贫穷的父亲将之许配给乡长愚钝儿子,她与浪荡青年李志高相恋,被揭发后又被抛弃。《我们的七叔》,叙述者“我”虽名为“管谟业”,却仅担当着说书人的功能,讲述因经历战争而灵魂严重畸形和扭曲的七叔一生。这几个小说里面,只看到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叙述者,作者深深隐藏在小说人物背后。

福楼拜曾言“小说家绝对不能把自己写进作品”,人们似乎也会觉得,小说家越是将自己从故事中抽离出来,那么他创造的人物和事物越是显得真实。诺奖后归来的莫言,却一直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将“作家莫言”强势植入他的多篇新作之中。

《收获》2017年第5期发表的《故乡人事》包含了三个短篇。由于在割麦上不是地主孙敬贤的对手,善于写作的“我”,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让孙敬贤吃尽了苦头,也让“我”为此愧疚许久。在《地主的眼神》里,因引用到一句农村俗语,莫言自我指涉了现实中的著作《白狗秋千架》。另一篇《左镰》的开头更是开宗明义:“各位读者,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里,都写过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来为自己这篇歇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铁匠故事充当小引。《十月》2018年第1期发表的《等待摩西》,讲述农村妇女马秀美靠捡破烂艰难地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当失踪三十年的丈夫柳卫东(原名摩西)回家时,他的妻女态度如何,“我”因无从想象,特意前去拜访。只见有着虔诚信仰的马秀美依旧无怨无悔。结尾“我”一句感叹“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勾起了无限遐思。

在读到以莫言为叙述者的小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这样的推想:获得诺奖后的莫言,到底是什么样的莫言?他对在文学歧途上执迷不悟的表弟,怀着深切的痛惜和同情;他对仗着文学之名偷摸拐骗之人,十分憎恶却又对现实流弊无能为力;他因自己的文章鞭挞,过分惩戒了一个充满小奸猾而无大恶的人,反复纠结;他对因自己的出卖,而被父亲惩罚砍断右手的少年,抱着永远也抹不去的不安与愧疚;他会因为一个悬疑三十年的故事,不远万里地追寻着答案……因为是莫言,我们在小说文本之外,读出了更多的滋味。

编辑:mumu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