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洋船如何进出广州?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利平 发表时间:2018-02-05 11:35

这是一幅鸦片战争前虎门口的油画。画面的左边是上横档岛上的横档炮台,右边是威远岛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画上方航道深处是大虎岛上的大虎炮台。稍后建成的两道拦江铁链就横卧在上横档岛和对岸威远岛之间的这条航道之上,虎门因此被称为“金锁铜关”(本图源自《历史绘画》第74页)

一、洋商船必须在虎门卸下违禁商品和火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后开始实行开海贸易,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其中,粤海关的对外贸易港口就在广州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港口。

从黄埔港到真正的出海口虎门之间,有一段狭长的珠江水道相连。清代仲振履在《虎门览胜》中说:“虎门距省百八十里,洋阔水深,乘潮驭风,不过一夜可到。十三行往来贸易,凡四十余国,莫不以虎门为总汇焉。”

于是,虎门就像大门一样,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咽喉之地。因此,清初就在虎门建设海防,修筑了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以控制海口,以后不断增加,到鸦片战争前虎门共有十一座炮台。虎门的炮台,既是广州的海防工事,也是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和控制进出商贸船以及查禁走私船的关卡。

外洋商船到广州进行贸易,虎门这个广州的南大门成为必经的关口,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进出的管理规矩。

从乾隆九年四月(1744年5月)起,印光任就任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专理澳门事务和外洋商船进出口岸事宜。鉴于过去对澳门管理和船舶出入,均无一定规章,印光任首次定下《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七条》,开始对进出虎门海口的洋船实行如下管理——

外洋商船必须先在虎门口外洋下锚,在驻澳门的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处办理手续,领取进港牌照以及雇请中国引水(领航员)、通事、买办。

当船在引水员的带领下开进虎门时,由设置在虎门上横档岛炮台中的海关税馆人员登船丈量,黄埔口将根据丈量的结果征收船钞。税馆人员同时会督查入口商船所载的货物等东西,卸下违禁商品和火炮。外洋商船在交了挂号杂费(对国外贸易船只、沿海出入口船只经过关卡时进行登记挂号所征收的规费)后,即可在引水员带领下通过虎门去黄埔港交易。

开始时,进出虎门的商船只需在虎门海关税馆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炮台也只是与南海、番禺县共同承担“一体稽查防范”的任务。随着海上航运业进一步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进出虎门的商船不但要去海关税馆办理进口牌照,而且要在进入虎门时要去炮台验照,这样才可以进入虎门。

到了嘉庆期间,虎门炮台已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控制进港外洋商船的第一道关口和出港的最后一道关口,承担着商船进出港口“验照放行”的关键职责。

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民夷交易章程》第四条规定:“夷船到口,即令引水先报澳门同知,给予印照,注明引水船户姓名,由守口营弁验照放行,仍将印照移回同知衙门缴销。如无印照,不准进口。”

同样,当外洋商船要离开广州港时,也要先去粤海关领红牌,然后在通过虎门炮台时,由“防弁验明印凭”后,才可开出虎门。如果没有出口的红牌,任何洋船都不能通过虎门离开广州。

后来,清朝广东当局屡屡采用不发出口红牌的办法来禁止在港洋船离去,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当局认为违规的洋船。

例如,在1810年的黄亚胜案中,粤海关监督常显就不给英船发放出口红牌,以禁止其离去,迫使其交出凶犯。嘉庆二十年(1815年),广东当局明确规定:“货船领牌出口,由税口知会炮台验放,以免阻止。”就是说外洋商船必须要领取由官府发放的出口牌照,方能从虎门离开。当商船领取出口牌照后,就会通知虎门炮台放行,这样虎门炮台就不会再加阻拦。

林则徐禁烟时,也曾下令粤海关不给在黄埔港的外夷商船发放出虎门的红牌,将其困在沙面,以此来逼迫他们交出鸦片。

二、硬闯炮台的船只会受到开炮攻击

到道光时,洋船进入虎门的手续更为繁琐严苛,甚至当外洋商船进虎门后,要由炮台守军派兵押送至黄埔。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说:“向例夷商船只一进口门,沙角防弁即须禀报并知会前途。其镇远、横档弁兵即须轮流押送至黄埔交替。”这里所说的“口门”,就是虎门口;所谓“守口营弁”就是虎门炮台守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虎门口战云密布,广东当局更进一步加强对虎门的控制,在虎门主航道上(即威远岛和上横档岛之间)拉起了两道由木排托起浮在水面的大铁链),即所谓的“金锁铜关”,将航道完全控制起来,严密防范洋船和走私船随意通过海口。

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上奏:“虎门海口为粤海中路咽喉,通商番舶,络绎往来。现在筹议海口章程,自应妥为布置,以密巡防。”

关天培在《筹海初集》中说:“此后遇引水引带番船到口,防弁验明印凭,即放大炮一声,知会前途,一面开单报明提督。如无引带文凭,即系奸夷,则于台面高处插立大纛(旗)一杆,知会大角弁兵立即开炮轰击。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锐气,前路各台闻炮声联接一体预备。仍需派一兵飞报虎门接应。”也就是说,洋船进虎门时,先由引水员带到沙角炮台呈交通关批件,虎门炮台官兵看到批件就放一炮,以此通知对岸的大角和后面的威远、横档等炮台放行。如进入虎门的洋船没有批文,即被认定为敌船,这时沙角炮台就会树起一杆大旗。而大角炮台看到大旗树起,立刻对该船开炮攻击。

虎门里面的威远、靖远、镇远、横档、永安、巩固和大虎各炮台听到大角炮台的炮声后,就开始准备阻截敌船,在其通过时对其发起攻击。并报告水师提督,安排各方准备接应。

晚清时中法战争爆发,法军扬言进犯广州,虎门主、副两条航道上密布着五个水雷阵,这时来船就更需要引水员的带领才能进入虎门了。

除去人为的因素外,虎门口内地势复杂,航道上的岛、洲和明、暗礁石(当地称为排)众多,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有引水员的指挥带领,外洋商船才能安全进出。这也是外商洋船不能随意进出虎门的客观因素。当然,近代以来,随着虎门口上两颗夜明珠即舢舨洲灯塔(1915年)和金锁排灯塔(1906年)的建成,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时来华的外国人,都认为虎门炮台负有海关收税和港口管理的职能,所以上横档岛和岛上的横档炮台长期被外国人称为“税馆”和“税馆炮台”,或“税关”和“税关炮台”

虎门是当时广州的南大门,大门当然有大门的进出制度和安全保障,不是随意就可出入的。

□黄利平

编辑:邱邱
数字报

清代洋船如何进出广州?

金羊网  作者:黄利平  2018-02-05

这是一幅鸦片战争前虎门口的油画。画面的左边是上横档岛上的横档炮台,右边是威远岛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画上方航道深处是大虎岛上的大虎炮台。稍后建成的两道拦江铁链就横卧在上横档岛和对岸威远岛之间的这条航道之上,虎门因此被称为“金锁铜关”(本图源自《历史绘画》第74页)

一、洋商船必须在虎门卸下违禁商品和火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后开始实行开海贸易,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其中,粤海关的对外贸易港口就在广州黄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港口。

从黄埔港到真正的出海口虎门之间,有一段狭长的珠江水道相连。清代仲振履在《虎门览胜》中说:“虎门距省百八十里,洋阔水深,乘潮驭风,不过一夜可到。十三行往来贸易,凡四十余国,莫不以虎门为总汇焉。”

于是,虎门就像大门一样,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咽喉之地。因此,清初就在虎门建设海防,修筑了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以控制海口,以后不断增加,到鸦片战争前虎门共有十一座炮台。虎门的炮台,既是广州的海防工事,也是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和控制进出商贸船以及查禁走私船的关卡。

外洋商船到广州进行贸易,虎门这个广州的南大门成为必经的关口,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进出的管理规矩。

从乾隆九年四月(1744年5月)起,印光任就任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专理澳门事务和外洋商船进出口岸事宜。鉴于过去对澳门管理和船舶出入,均无一定规章,印光任首次定下《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七条》,开始对进出虎门海口的洋船实行如下管理——

外洋商船必须先在虎门口外洋下锚,在驻澳门的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处办理手续,领取进港牌照以及雇请中国引水(领航员)、通事、买办。

当船在引水员的带领下开进虎门时,由设置在虎门上横档岛炮台中的海关税馆人员登船丈量,黄埔口将根据丈量的结果征收船钞。税馆人员同时会督查入口商船所载的货物等东西,卸下违禁商品和火炮。外洋商船在交了挂号杂费(对国外贸易船只、沿海出入口船只经过关卡时进行登记挂号所征收的规费)后,即可在引水员带领下通过虎门去黄埔港交易。

开始时,进出虎门的商船只需在虎门海关税馆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炮台也只是与南海、番禺县共同承担“一体稽查防范”的任务。随着海上航运业进一步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进出虎门的商船不但要去海关税馆办理进口牌照,而且要在进入虎门时要去炮台验照,这样才可以进入虎门。

到了嘉庆期间,虎门炮台已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控制进港外洋商船的第一道关口和出港的最后一道关口,承担着商船进出港口“验照放行”的关键职责。

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民夷交易章程》第四条规定:“夷船到口,即令引水先报澳门同知,给予印照,注明引水船户姓名,由守口营弁验照放行,仍将印照移回同知衙门缴销。如无印照,不准进口。”

同样,当外洋商船要离开广州港时,也要先去粤海关领红牌,然后在通过虎门炮台时,由“防弁验明印凭”后,才可开出虎门。如果没有出口的红牌,任何洋船都不能通过虎门离开广州。

后来,清朝广东当局屡屡采用不发出口红牌的办法来禁止在港洋船离去,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当局认为违规的洋船。

例如,在1810年的黄亚胜案中,粤海关监督常显就不给英船发放出口红牌,以禁止其离去,迫使其交出凶犯。嘉庆二十年(1815年),广东当局明确规定:“货船领牌出口,由税口知会炮台验放,以免阻止。”就是说外洋商船必须要领取由官府发放的出口牌照,方能从虎门离开。当商船领取出口牌照后,就会通知虎门炮台放行,这样虎门炮台就不会再加阻拦。

林则徐禁烟时,也曾下令粤海关不给在黄埔港的外夷商船发放出虎门的红牌,将其困在沙面,以此来逼迫他们交出鸦片。

二、硬闯炮台的船只会受到开炮攻击

到道光时,洋船进入虎门的手续更为繁琐严苛,甚至当外洋商船进虎门后,要由炮台守军派兵押送至黄埔。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说:“向例夷商船只一进口门,沙角防弁即须禀报并知会前途。其镇远、横档弁兵即须轮流押送至黄埔交替。”这里所说的“口门”,就是虎门口;所谓“守口营弁”就是虎门炮台守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虎门口战云密布,广东当局更进一步加强对虎门的控制,在虎门主航道上(即威远岛和上横档岛之间)拉起了两道由木排托起浮在水面的大铁链),即所谓的“金锁铜关”,将航道完全控制起来,严密防范洋船和走私船随意通过海口。

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上奏:“虎门海口为粤海中路咽喉,通商番舶,络绎往来。现在筹议海口章程,自应妥为布置,以密巡防。”

关天培在《筹海初集》中说:“此后遇引水引带番船到口,防弁验明印凭,即放大炮一声,知会前途,一面开单报明提督。如无引带文凭,即系奸夷,则于台面高处插立大纛(旗)一杆,知会大角弁兵立即开炮轰击。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锐气,前路各台闻炮声联接一体预备。仍需派一兵飞报虎门接应。”也就是说,洋船进虎门时,先由引水员带到沙角炮台呈交通关批件,虎门炮台官兵看到批件就放一炮,以此通知对岸的大角和后面的威远、横档等炮台放行。如进入虎门的洋船没有批文,即被认定为敌船,这时沙角炮台就会树起一杆大旗。而大角炮台看到大旗树起,立刻对该船开炮攻击。

虎门里面的威远、靖远、镇远、横档、永安、巩固和大虎各炮台听到大角炮台的炮声后,就开始准备阻截敌船,在其通过时对其发起攻击。并报告水师提督,安排各方准备接应。

晚清时中法战争爆发,法军扬言进犯广州,虎门主、副两条航道上密布着五个水雷阵,这时来船就更需要引水员的带领才能进入虎门了。

除去人为的因素外,虎门口内地势复杂,航道上的岛、洲和明、暗礁石(当地称为排)众多,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有引水员的指挥带领,外洋商船才能安全进出。这也是外商洋船不能随意进出虎门的客观因素。当然,近代以来,随着虎门口上两颗夜明珠即舢舨洲灯塔(1915年)和金锁排灯塔(1906年)的建成,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时来华的外国人,都认为虎门炮台负有海关收税和港口管理的职能,所以上横档岛和岛上的横档炮台长期被外国人称为“税馆”和“税馆炮台”,或“税关”和“税关炮台”

虎门是当时广州的南大门,大门当然有大门的进出制度和安全保障,不是随意就可出入的。

□黄利平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