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金中 发表时间:2018-01-23 09:37

作者:王金中

传说中的饕餮(tāotiè,音涛帖)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此也是千古之谜。众所周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多有饕餮纹,但哪些是真正的饕餮纹,哪些是虎纹、豹纹、牛纹、马纹、羊纹等等,却又分辨不清。为了避免混为一谈,后人统称为兽面纹。现在,海昏墓出土的一件神兽玉佩饰,为人们解开饕餮完整形象这个谜团,提供了确凿的线索和依据。

一、难以辨识的玉佩饰——神兽

2017年底,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以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举办“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活动,经过专业初选、群众票选、专家审议后,从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10000余件(套)珍贵器物中,最终评选出十大精品文物。出人意料的是,一件神兽玉佩饰(图1)得到广大群众、文物爱好者和有关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排名第二,其位置仅次于刘贺玉印,竟然高居金器、编钟、竹简、当卢、木牍等轰动一时的发现之上。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1

为什么人们对这件并不起眼的神兽玉佩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它在发掘时几乎默默无闻、却在展出后受到热烈追捧呢?为什么人们对它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底蕴深厚的竹简、木牍以及价值连城的青铜错金编钟和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呢?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其一,玉质上乘。此件玉佩饰通体白中泛黄,光亮甜润,品质如同象牙一般,属于古玉中的鸡骨白。与刘贺玉印使用的材质差不多。这种带有鸡骨白的玉器因上千年来埋于地下,有地热包围着,再加上钙化,其表面形成一种白色粉状氧化物,也叫“石灰沁”,是鉴别古玉的一种特殊标志。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大都带有鸡骨白,非常珍贵。

其二,雕刻精美。尽管这件玉佩饰属于平面雕刻,但却有圆雕的效果。鬼斧神工,凹凸有致,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在有限的玉料上,工匠施展出了无限的才华。好比漫画,寥寥数笔,便使神兽跃然而出,活灵活现。在十大文物评选的介绍中,冠以“罕见的精美汉代玉雕”,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充满神秘。这件玉佩饰所表现的神兽,形象十分怪异,其头、其身、其嘴、其手、其脚均不成比例,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尤其是它的头部竟然长出双角,脸部双眼圆睁,嘴大牙少,不知是正在发怒还是发笑,十分滑稽,招人喜爱。这个神兽究竟叫什么名字?评选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文物爱好者、广大群众,竟然无人能够准确地辨识。从审美的角度看,越是怪异就越显得神秘,而越显得神秘就越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至于这件神兽玉佩饰当初装饰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它出土于刘贺大墓西藏阁娱乐用具库,很可能是镶嵌在高档的漆器或青铜器上,长时间埋入地下而脱落。

就在“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揭晓的当天,一些读者和朋友专门致电笔者,寻问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到底是什么?历史上有什么记载或说法?它的文化内涵有哪些?期待解开这些谜团。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辨别、仔细查寻和反复比对,确认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饕餮,并且是迄今为止形象最完整、造型最准确、内涵最丰富、神态最逼真的饕餮!

二、饕餮的来历

毫无疑问,饕餮最初是远古人类想象中的神兽。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就有十分清晰的饕餮纹(图2)。有人说,可能代表当时神化了的酋长形象,人兽合一;有人说,它是巫师骑在一个可以上天的神兽身上,因此巫师能够替上帝代言;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的一种面具,用来驱鬼、唬人的。不管是哪种说法,最初的饕餮纹,都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一种神话的、曲折的反映。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2

饕餮二字,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说文解字》:“饕,贪也,从食”;“飻(tiè),贪也,从食,……《春秋传》曰:谓之饕飻。”飻与餮是异体字(图3)。大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记载,尧舜时期,“缙(jìn,音晋)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就是说,饕餮贪食、贪财、不知好歹、作恶多端,可以与另外三凶混沌、穷奇、梼杌(tāowù,音涛误)相提并论。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3

比《左传》稍晚一些成书的《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雁门以北,鹰隼所鸷(zhì,音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就是说,饕餮吃人,害及自身,他和穷奇所在的地方,弱肉强食,自相残杀,最后灭亡。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沿袭了《左传》和《吕氏春秋》的一些说法,不过,对饕餮的最后归宿作了说明:“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chī,音吃)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就是说,后来舜帝把饕餮等四凶流放到离王城四千里以外的边远地方,让他们去抵御比他们更坏的螭魅。什么是螭魅呢?服虔注释:“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

看来,至少在司马迁的笔下,饕餮并非一无是处,他后来在舜帝的领导下,以毒攻毒,以恶制恶,镇慑恶魔,以求太平。因此能在边远的地方开辟荒野,除暴安良,“于是四门辟,言毋(无)凶人也”,起到了稳定边疆的积极作用。

三、汉代以前难觅完整的饕餮模样

那么,饕餮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呢?

集中出现饕餮纹的是商周时期。在大量的青铜器如鼎、簋、鬲、壶、爵、尊、瓿、卣、觥、角、觯等器物的颈、腹、耳、足部位,都有精美的饕餮纹(图4)。这些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代表着青铜器装饰的最高水平。这些纹饰表现饕餮的最大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但却让人感觉到有一张贪婪的大嘴准备吞食一切。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4

到了秦汉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明显减少,主要出现在一些青铜铺首上(图5)。这些铺首饕餮纹的面部没有太大的改变,唯一的区别是口中衔有一环,有的是圆环,有的是带有艺术性的曲环。其实,铺首上的圆环也是饕餮形象的一部分,即饕餮嘴下的大肚子。由于饕餮太贪吃,而且见什么就吃什么,因此就要有一个大肚子装着吃下去的食物。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5

除此之外,汉代的玉器、漆器、金银器、纺织品上,也有一些饕餮的纹饰和图案,但都以抽象的线条正面表现面部形象者居多。特别是在汉代画像石上,把青铜铺首的饕餮模样表现得相当完美(图6),让人既能看到大嘴、虎牙、圆眼,又能看到双角和大肚。可以说,这是历史上饕餮纹饰的一次集中展示。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6

总之,在汉代以前的各种纹饰和图案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饕餮形象。这可能与前人所讲饕餮“有首无身”有关;也与人们“借助钟馗打鬼”,只需要饕餮有一副狰狞的面部有关。

四、史籍中的饕餮形象

既然在器物上的纹饰和图案中找不到饕餮的完整形象,那么,后人只能求助于史籍中的文字记载来判断。

《山海经北山经》对饕餮的形象作了最完整的记录:“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口)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báoxiāo,音刨宵),是食人。” 据晋代学者郭璞严格考证后注释,此处所说的“狍鸮”即饕餮,他进一步解释说:“为物贪惏(婪),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这就是说,成书于春秋末年到西汉初年的《山海经》,最早为后人描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饕餮形象。我们以这个形象为依据,与海昏侯墓出土的神兽玉佩饰(图7)诸条进行一个对比。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7

①“其状(如)羊身”——羊身的特点,一是头上长着双角,或直立或弯曲;二是身上长着羊毛,或长或短。玉佩饰神兽的头上有微微向外弯曲的双角,背部、肘部、腿部有多处毛绒,虽然其他部位未画毛绒,但却让人感觉遍身都是毛。

②“人面”——主要是指眉、眼、鼻、口、耳长得像人一样。玉佩饰神兽的面部眉毛向上吊起,双眼圆睜,鼻孔外露,耳廓较大。最突出的是一张大嘴,咧开成三角形,如果闭上,可能横越整个脸庞。这就非常符合商周青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上饕餮都是大嘴的模样。

③“其目(口)在腋下”——在《山海经》不同版本中,有的是“目在腋下”,有的是“口在腋下”。哺乳动物中,眼睛长在腋窝以下的可能性不大,而嘴巴长在腋窝以下却有可能,必要条件是没有脖子。神兽玉佩饰就是没有脖子,嘴巴张开以后,正好位于胳膊的腋窝之下。

④“虎齿”——老虎的牙齿一是锋利,二是稀少,三是凸出。神兽玉佩饰牙齿只有三颗,且长短不一,但有棱有角,稍向外翻,显得异常尖锐和锋利。据说,远古的人类非常喜欢虎齿,猎获老虎后拔下它的牙齿,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表示强大和胜利。

⑤“人爪”——人是没有爪子的,因此这里的“人爪”应当理解为像人手一样的爪甲。神兽玉佩饰上的两只手,一只外翻过顶,一只内翻在胸,正好让人看清手心手背两面。外翻手心上的纹路与人手相同,而内翻手背上的指甲又长又尖,好似鹰爪一般。

至于“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虽然也很形象,却无法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不过,神兽玉佩饰还告诉人们诸多重要信息。例如饕餮的肚子很大,几乎占据着身体的三分之二,既圆且鼓,这与铺首上的圆环有异曲同工之妙;饕餮有乳头、有肚脐眼儿,与许多哺乳动物类似,说明饕餮是胎生的;饕餮的双脚像老虎趾,一方面有力地支撑着肥胖的身躯,另一方面在受到威胁时可以对其他动物发动攻击。

五、饕餮从此有了“标准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佩饰——神兽,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饕餮形象,它填补了过去人们认知上的空白。饕餮从此有了“标准像”,这是值得庆幸的。而这张“标准像”的特点又非常鲜明:

一是具有公认性。饕餮尽管是人们传说中、想像中的神兽,但却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约定俗成的形象。如果刻画得太离谱,也不会被社会认可。玉佩饰上的饕餮像,不仅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基本一致,而且与经典古籍中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这就证明了这件饕餮像是符合古代公认标准的,是可以得到广泛认可的。

二是具有艺术性。玉佩饰上的饕餮像,与汉代以前青铜器和画像石上的形象相比,摆脱了正面表现的手法,而致力于从侧面勾画;摆脱了完全静态的表情,而突出了动态的瞬间;摆脱了抽象的刻画,而尝试了具象的表达。这些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是具有时代性。玉佩饰上的饕餮像,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饕餮纹粗犷、古朴、豪迈的特点,又融汇了秦汉时期玉器、漆器、金银器上饕餮纹细腻、流畅、饱满的特色,充满了历尽沧桑的时代感。这件玉佩饰能够从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与它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强烈时代性是分不开的。

四是具有唯一性。在汉代以前的雕塑、铸造、绘画、纺织等形式的物品中,都没有发现过饕餮完整的形象。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神兽玉佩饰,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古代饕餮“标准像”,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

那么,这种古代饕餮的形象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按理说,饕餮贪吃、贪财、又吃人,应该是一个令人生畏、讨厌的形象。而奇怪的是,商周时期大量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上都有饕餮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秦汉隋唐。可见,人们喜爱饕餮的形象一定还有更加深刻的含义。

其一,饕餮威猛,具有老虎一般的威严,能够驱邪、镇恶。在农耕文明中,有利于保护一方水土、维持一方平安。

其二,饕餮能吃也会吃,代表饮食文化。而吃饱喝足是人类社会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基本标志。把饕餮纹铸在祭祀用的鼎、簋、盘上,既是为了用美食告慰先人,又是让后代分享。

其三,原始的饕餮纹,左右两边虽然对称,但却是由阴阳两部分结合而成,象征阴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宇宙观。

其四,饕餮是诸神中的一神,能够协助巫师或萨满,起到沟通人与神两界的作用。饕餮张开的大嘴象征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刘贺梦想升天,就要借助饕餮等神仙的力量。

现在,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古代的神话传说;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可以更加准确、系统地鉴赏古代的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上面的纹饰;当然,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还可以运用现代的动画、漫画、卡通画等,设计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去表现我们的祖先丰富的智慧和高超的想象力,为后人留下更加精彩迷人的故事。

正因为如此,笔者建议,将神兽玉佩饰正式命名为“海昏饕餮佩”。“海昏”,既是指地名,为古时的海昏县、海昏国所出土,又是指人物,为海昏侯刘贺所有;“饕餮”,是指纹饰的基本内容,为古代最早的饕餮“标准像”;“佩”,是指材质,为玉质,做成佩饰。“海昏饕餮佩”这个响亮的名字,将为这件二千多年前的宝物增光添彩、名扬四海。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青铜器图录》、《山海经译注》、《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初读中国上古纹饰》、《考古2016 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编辑:栋
数字报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光明网  作者:王金中  2018-01-23

作者:王金中

传说中的饕餮(tāotiè,音涛帖)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此也是千古之谜。众所周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多有饕餮纹,但哪些是真正的饕餮纹,哪些是虎纹、豹纹、牛纹、马纹、羊纹等等,却又分辨不清。为了避免混为一谈,后人统称为兽面纹。现在,海昏墓出土的一件神兽玉佩饰,为人们解开饕餮完整形象这个谜团,提供了确凿的线索和依据。

一、难以辨识的玉佩饰——神兽

2017年底,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以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举办“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活动,经过专业初选、群众票选、专家审议后,从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10000余件(套)珍贵器物中,最终评选出十大精品文物。出人意料的是,一件神兽玉佩饰(图1)得到广大群众、文物爱好者和有关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排名第二,其位置仅次于刘贺玉印,竟然高居金器、编钟、竹简、当卢、木牍等轰动一时的发现之上。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1

为什么人们对这件并不起眼的神兽玉佩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它在发掘时几乎默默无闻、却在展出后受到热烈追捧呢?为什么人们对它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底蕴深厚的竹简、木牍以及价值连城的青铜错金编钟和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呢?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其一,玉质上乘。此件玉佩饰通体白中泛黄,光亮甜润,品质如同象牙一般,属于古玉中的鸡骨白。与刘贺玉印使用的材质差不多。这种带有鸡骨白的玉器因上千年来埋于地下,有地热包围着,再加上钙化,其表面形成一种白色粉状氧化物,也叫“石灰沁”,是鉴别古玉的一种特殊标志。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大都带有鸡骨白,非常珍贵。

其二,雕刻精美。尽管这件玉佩饰属于平面雕刻,但却有圆雕的效果。鬼斧神工,凹凸有致,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在有限的玉料上,工匠施展出了无限的才华。好比漫画,寥寥数笔,便使神兽跃然而出,活灵活现。在十大文物评选的介绍中,冠以“罕见的精美汉代玉雕”,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充满神秘。这件玉佩饰所表现的神兽,形象十分怪异,其头、其身、其嘴、其手、其脚均不成比例,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尤其是它的头部竟然长出双角,脸部双眼圆睁,嘴大牙少,不知是正在发怒还是发笑,十分滑稽,招人喜爱。这个神兽究竟叫什么名字?评选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文物爱好者、广大群众,竟然无人能够准确地辨识。从审美的角度看,越是怪异就越显得神秘,而越显得神秘就越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至于这件神兽玉佩饰当初装饰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它出土于刘贺大墓西藏阁娱乐用具库,很可能是镶嵌在高档的漆器或青铜器上,长时间埋入地下而脱落。

就在“海昏侯遗址十大文物”评选揭晓的当天,一些读者和朋友专门致电笔者,寻问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到底是什么?历史上有什么记载或说法?它的文化内涵有哪些?期待解开这些谜团。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辨别、仔细查寻和反复比对,确认这件玉佩饰上的神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饕餮,并且是迄今为止形象最完整、造型最准确、内涵最丰富、神态最逼真的饕餮!

二、饕餮的来历

毫无疑问,饕餮最初是远古人类想象中的神兽。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就有十分清晰的饕餮纹(图2)。有人说,可能代表当时神化了的酋长形象,人兽合一;有人说,它是巫师骑在一个可以上天的神兽身上,因此巫师能够替上帝代言;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的一种面具,用来驱鬼、唬人的。不管是哪种说法,最初的饕餮纹,都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一种神话的、曲折的反映。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2

饕餮二字,很早就出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说文解字》:“饕,贪也,从食”;“飻(tiè),贪也,从食,……《春秋传》曰:谓之饕飻。”飻与餮是异体字(图3)。大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记载,尧舜时期,“缙(jìn,音晋)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就是说,饕餮贪食、贪财、不知好歹、作恶多端,可以与另外三凶混沌、穷奇、梼杌(tāowù,音涛误)相提并论。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3

比《左传》稍晚一些成书的《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雁门以北,鹰隼所鸷(zhì,音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就是说,饕餮吃人,害及自身,他和穷奇所在的地方,弱肉强食,自相残杀,最后灭亡。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沿袭了《左传》和《吕氏春秋》的一些说法,不过,对饕餮的最后归宿作了说明:“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chī,音吃)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就是说,后来舜帝把饕餮等四凶流放到离王城四千里以外的边远地方,让他们去抵御比他们更坏的螭魅。什么是螭魅呢?服虔注释:“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

看来,至少在司马迁的笔下,饕餮并非一无是处,他后来在舜帝的领导下,以毒攻毒,以恶制恶,镇慑恶魔,以求太平。因此能在边远的地方开辟荒野,除暴安良,“于是四门辟,言毋(无)凶人也”,起到了稳定边疆的积极作用。

三、汉代以前难觅完整的饕餮模样

那么,饕餮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呢?

集中出现饕餮纹的是商周时期。在大量的青铜器如鼎、簋、鬲、壶、爵、尊、瓿、卣、觥、角、觯等器物的颈、腹、耳、足部位,都有精美的饕餮纹(图4)。这些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代表着青铜器装饰的最高水平。这些纹饰表现饕餮的最大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但却让人感觉到有一张贪婪的大嘴准备吞食一切。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4

到了秦汉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明显减少,主要出现在一些青铜铺首上(图5)。这些铺首饕餮纹的面部没有太大的改变,唯一的区别是口中衔有一环,有的是圆环,有的是带有艺术性的曲环。其实,铺首上的圆环也是饕餮形象的一部分,即饕餮嘴下的大肚子。由于饕餮太贪吃,而且见什么就吃什么,因此就要有一个大肚子装着吃下去的食物。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5

除此之外,汉代的玉器、漆器、金银器、纺织品上,也有一些饕餮的纹饰和图案,但都以抽象的线条正面表现面部形象者居多。特别是在汉代画像石上,把青铜铺首的饕餮模样表现得相当完美(图6),让人既能看到大嘴、虎牙、圆眼,又能看到双角和大肚。可以说,这是历史上饕餮纹饰的一次集中展示。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6

总之,在汉代以前的各种纹饰和图案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饕餮形象。这可能与前人所讲饕餮“有首无身”有关;也与人们“借助钟馗打鬼”,只需要饕餮有一副狰狞的面部有关。

四、史籍中的饕餮形象

既然在器物上的纹饰和图案中找不到饕餮的完整形象,那么,后人只能求助于史籍中的文字记载来判断。

《山海经北山经》对饕餮的形象作了最完整的记录:“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口)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báoxiāo,音刨宵),是食人。” 据晋代学者郭璞严格考证后注释,此处所说的“狍鸮”即饕餮,他进一步解释说:“为物贪惏(婪),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这就是说,成书于春秋末年到西汉初年的《山海经》,最早为后人描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饕餮形象。我们以这个形象为依据,与海昏侯墓出土的神兽玉佩饰(图7)诸条进行一个对比。

神形迷人:刘贺大墓首现饕餮“标准像”

  图7

①“其状(如)羊身”——羊身的特点,一是头上长着双角,或直立或弯曲;二是身上长着羊毛,或长或短。玉佩饰神兽的头上有微微向外弯曲的双角,背部、肘部、腿部有多处毛绒,虽然其他部位未画毛绒,但却让人感觉遍身都是毛。

②“人面”——主要是指眉、眼、鼻、口、耳长得像人一样。玉佩饰神兽的面部眉毛向上吊起,双眼圆睜,鼻孔外露,耳廓较大。最突出的是一张大嘴,咧开成三角形,如果闭上,可能横越整个脸庞。这就非常符合商周青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上饕餮都是大嘴的模样。

③“其目(口)在腋下”——在《山海经》不同版本中,有的是“目在腋下”,有的是“口在腋下”。哺乳动物中,眼睛长在腋窝以下的可能性不大,而嘴巴长在腋窝以下却有可能,必要条件是没有脖子。神兽玉佩饰就是没有脖子,嘴巴张开以后,正好位于胳膊的腋窝之下。

④“虎齿”——老虎的牙齿一是锋利,二是稀少,三是凸出。神兽玉佩饰牙齿只有三颗,且长短不一,但有棱有角,稍向外翻,显得异常尖锐和锋利。据说,远古的人类非常喜欢虎齿,猎获老虎后拔下它的牙齿,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表示强大和胜利。

⑤“人爪”——人是没有爪子的,因此这里的“人爪”应当理解为像人手一样的爪甲。神兽玉佩饰上的两只手,一只外翻过顶,一只内翻在胸,正好让人看清手心手背两面。外翻手心上的纹路与人手相同,而内翻手背上的指甲又长又尖,好似鹰爪一般。

至于“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虽然也很形象,却无法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不过,神兽玉佩饰还告诉人们诸多重要信息。例如饕餮的肚子很大,几乎占据着身体的三分之二,既圆且鼓,这与铺首上的圆环有异曲同工之妙;饕餮有乳头、有肚脐眼儿,与许多哺乳动物类似,说明饕餮是胎生的;饕餮的双脚像老虎趾,一方面有力地支撑着肥胖的身躯,另一方面在受到威胁时可以对其他动物发动攻击。

五、饕餮从此有了“标准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佩饰——神兽,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饕餮形象,它填补了过去人们认知上的空白。饕餮从此有了“标准像”,这是值得庆幸的。而这张“标准像”的特点又非常鲜明:

一是具有公认性。饕餮尽管是人们传说中、想像中的神兽,但却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约定俗成的形象。如果刻画得太离谱,也不会被社会认可。玉佩饰上的饕餮像,不仅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基本一致,而且与经典古籍中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这就证明了这件饕餮像是符合古代公认标准的,是可以得到广泛认可的。

二是具有艺术性。玉佩饰上的饕餮像,与汉代以前青铜器和画像石上的形象相比,摆脱了正面表现的手法,而致力于从侧面勾画;摆脱了完全静态的表情,而突出了动态的瞬间;摆脱了抽象的刻画,而尝试了具象的表达。这些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是具有时代性。玉佩饰上的饕餮像,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饕餮纹粗犷、古朴、豪迈的特点,又融汇了秦汉时期玉器、漆器、金银器上饕餮纹细腻、流畅、饱满的特色,充满了历尽沧桑的时代感。这件玉佩饰能够从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与它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强烈时代性是分不开的。

四是具有唯一性。在汉代以前的雕塑、铸造、绘画、纺织等形式的物品中,都没有发现过饕餮完整的形象。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神兽玉佩饰,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古代饕餮“标准像”,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

那么,这种古代饕餮的形象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按理说,饕餮贪吃、贪财、又吃人,应该是一个令人生畏、讨厌的形象。而奇怪的是,商周时期大量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上都有饕餮纹,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秦汉隋唐。可见,人们喜爱饕餮的形象一定还有更加深刻的含义。

其一,饕餮威猛,具有老虎一般的威严,能够驱邪、镇恶。在农耕文明中,有利于保护一方水土、维持一方平安。

其二,饕餮能吃也会吃,代表饮食文化。而吃饱喝足是人类社会摆脱愚昧落后状态的基本标志。把饕餮纹铸在祭祀用的鼎、簋、盘上,既是为了用美食告慰先人,又是让后代分享。

其三,原始的饕餮纹,左右两边虽然对称,但却是由阴阳两部分结合而成,象征阴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宇宙观。

其四,饕餮是诸神中的一神,能够协助巫师或萨满,起到沟通人与神两界的作用。饕餮张开的大嘴象征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刘贺梦想升天,就要借助饕餮等神仙的力量。

现在,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古代的神话传说;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可以更加准确、系统地鉴赏古代的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上面的纹饰;当然,依据饕餮的“标准像”,人们还可以运用现代的动画、漫画、卡通画等,设计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去表现我们的祖先丰富的智慧和高超的想象力,为后人留下更加精彩迷人的故事。

正因为如此,笔者建议,将神兽玉佩饰正式命名为“海昏饕餮佩”。“海昏”,既是指地名,为古时的海昏县、海昏国所出土,又是指人物,为海昏侯刘贺所有;“饕餮”,是指纹饰的基本内容,为古代最早的饕餮“标准像”;“佩”,是指材质,为玉质,做成佩饰。“海昏饕餮佩”这个响亮的名字,将为这件二千多年前的宝物增光添彩、名扬四海。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青铜器图录》、《山海经译注》、《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初读中国上古纹饰》、《考古2016 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编辑:栋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