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如晤》 感受人情风物之美

来源:金羊网 作者:路来森 发表时间:2018-01-15 10:32

路来森

很喜欢那种散淡、自如的文章。只是,“散淡”也并非是淡而无味,其味道,是呈现在知识与趣味的相结合上;而所谓“自如”,也并非是信马由缰、毫无章法可言,而是如苏轼所言,“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苏枕书的《京都如晤》,差可近之。

《京都如晤》,是苏枕书的第十七种书,属随笔集。该书每篇文章,都采用通信的结构方式,据序中所言:“之所以选择书信体,是因为写起来可以随意些,读来又亲切自然。”作者苏枕书,侨居日本近十年,因此,书中内容,就以写日本为主:写日本风物、日本民俗风情、日本历史文化,等等。

日本风物,诸如:鸠居堂的桂花、和歌山的梅子、日本无处不在的樱花、大文字山的毛栗子、绿寿庵清水的金平糖、宗忠神社的紫藤、真如堂的樱与枫、知恩寺殿外的手工市、大晦日的钟声,以及京都、镰仓的寺庙、日本的和纸、旅馆等。一路迤逦,风景如画,风物入画,给人一种“一番花事好心情”的美好享受。

风物虽美,但风物介绍,恐怕也只是让我们认识了日本的一些现象性的东西,而要想真正了解日本,还需要有一种文化认知。苏枕书,应当是深明此理的,因此,她在介绍日本风物的同时,总是以日本的文化作为支撑,让我们通过文化,来加深对日本的了解。文化则呈现为:寺庙、饮食、节俗,还有出版、书市等。

日本各地,有众多的寺庙,其信仰似乎是以佛教为主,其实,本质上,日本人的信仰还是以“神道”为主的;有意思的是,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山上,也建有一些小型的寺庙,而且还深受当地人的礼拜,这就是源于日本人特有的山岳信仰。

日本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食材的天然、本色。而且,日本人还特别看重节令,“素有恪守某节某日有某花开、应食某物”的习惯。比如,立春这天,他们要喝七草粥——即采摘春天生发的七种杂草熬粥。很多时候,日本人的饮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们特别讲究“器”,即器具的运用;食材不过寥寥,大大小小的盘碟,却摆满了桌子——他们从形式中,享受一种饮食之美。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日本的“茶道”,繁琐的工序,让一般人不胜其烦,而日本人则从中得到了“茶禅一味”的美好享受。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因此,苏枕书就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了日本的出版、书籍的版本、日本的书市等。大和民族,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故尔日本的出版业就特别繁荣,而其版本也大多异常精致。比如“镜花本”,就是画家与作家完美结合的产物。日本多书市,书中苏枕书多次提到了日本的“古本祭”(古旧书拍卖会),特别是慈恩寺古本祭的盛况,真是让人不胜神往。

作为一名中国人,苏枕书写日本,喜欢拿中国与日本作比较,特别是文化方面。例如,在书中,她写到了朱舜水、张謇、周作人等。她还特别写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在日本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日本人对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了解甚少,甚至于连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很少有人读他的作品,“几年前莫言诺奖时,各书店也曾摆出莫言译作的专柜,但反响平平”。于是,苏枕书不无遗憾地说:“恐怕鲁迅是日本人最后一位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了。”此一点,与中国人对日本作家及作品的重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促人反省。

当然,谈作品,就不能不谈及作者的语言,苏枕书的文章语言,可用六字概括:自然、通脱、典雅。不妨列举一个片段:“夕阳缓缓沉落,一片寂静。忍不住起来看窗外,余晖浓淡,涂满天际与群山。万树之影,婆娑明灭。古人多有病中诗,想是这样的时候,看世界,想问题,都与平常不同。”有描写,有感发,读来如溽暑饮冰,给人一种沁脾、爽透的美好感受。

编辑:邱邱
数字报

《京都如晤》 感受人情风物之美

金羊网  作者:路来森  2018-01-15

路来森

很喜欢那种散淡、自如的文章。只是,“散淡”也并非是淡而无味,其味道,是呈现在知识与趣味的相结合上;而所谓“自如”,也并非是信马由缰、毫无章法可言,而是如苏轼所言,“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苏枕书的《京都如晤》,差可近之。

《京都如晤》,是苏枕书的第十七种书,属随笔集。该书每篇文章,都采用通信的结构方式,据序中所言:“之所以选择书信体,是因为写起来可以随意些,读来又亲切自然。”作者苏枕书,侨居日本近十年,因此,书中内容,就以写日本为主:写日本风物、日本民俗风情、日本历史文化,等等。

日本风物,诸如:鸠居堂的桂花、和歌山的梅子、日本无处不在的樱花、大文字山的毛栗子、绿寿庵清水的金平糖、宗忠神社的紫藤、真如堂的樱与枫、知恩寺殿外的手工市、大晦日的钟声,以及京都、镰仓的寺庙、日本的和纸、旅馆等。一路迤逦,风景如画,风物入画,给人一种“一番花事好心情”的美好享受。

风物虽美,但风物介绍,恐怕也只是让我们认识了日本的一些现象性的东西,而要想真正了解日本,还需要有一种文化认知。苏枕书,应当是深明此理的,因此,她在介绍日本风物的同时,总是以日本的文化作为支撑,让我们通过文化,来加深对日本的了解。文化则呈现为:寺庙、饮食、节俗,还有出版、书市等。

日本各地,有众多的寺庙,其信仰似乎是以佛教为主,其实,本质上,日本人的信仰还是以“神道”为主的;有意思的是,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山上,也建有一些小型的寺庙,而且还深受当地人的礼拜,这就是源于日本人特有的山岳信仰。

日本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食材的天然、本色。而且,日本人还特别看重节令,“素有恪守某节某日有某花开、应食某物”的习惯。比如,立春这天,他们要喝七草粥——即采摘春天生发的七种杂草熬粥。很多时候,日本人的饮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们特别讲究“器”,即器具的运用;食材不过寥寥,大大小小的盘碟,却摆满了桌子——他们从形式中,享受一种饮食之美。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日本的“茶道”,繁琐的工序,让一般人不胜其烦,而日本人则从中得到了“茶禅一味”的美好享受。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因此,苏枕书就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了日本的出版、书籍的版本、日本的书市等。大和民族,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故尔日本的出版业就特别繁荣,而其版本也大多异常精致。比如“镜花本”,就是画家与作家完美结合的产物。日本多书市,书中苏枕书多次提到了日本的“古本祭”(古旧书拍卖会),特别是慈恩寺古本祭的盛况,真是让人不胜神往。

作为一名中国人,苏枕书写日本,喜欢拿中国与日本作比较,特别是文化方面。例如,在书中,她写到了朱舜水、张謇、周作人等。她还特别写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在日本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日本人对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了解甚少,甚至于连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很少有人读他的作品,“几年前莫言诺奖时,各书店也曾摆出莫言译作的专柜,但反响平平”。于是,苏枕书不无遗憾地说:“恐怕鲁迅是日本人最后一位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了。”此一点,与中国人对日本作家及作品的重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促人反省。

当然,谈作品,就不能不谈及作者的语言,苏枕书的文章语言,可用六字概括:自然、通脱、典雅。不妨列举一个片段:“夕阳缓缓沉落,一片寂静。忍不住起来看窗外,余晖浓淡,涂满天际与群山。万树之影,婆娑明灭。古人多有病中诗,想是这样的时候,看世界,想问题,都与平常不同。”有描写,有感发,读来如溽暑饮冰,给人一种沁脾、爽透的美好感受。

编辑:邱邱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