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故居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 上半年开门迎客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骜 发表时间:2018-01-02 16:11

沈家本故居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上半年开门迎客

  沈家本故居上半年开门迎客

西城今年再启动15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

到2020年,西城区50余处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将全部完成,并且开门迎客。在“宣西北”五大院中,位于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腾退和修缮的速度非常快,已进入文物修缮和布展的最后阶段。今年上半年,曾经挤进46户人家的大杂院将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46户人家的大杂院

用10个月完成腾退

沈家本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后,居住在金井胡同。

记者日前来到沈家本故居。远远望去,这个灰瓦青砖的院子十分古朴,在民居的映衬下格外显眼,两扇大门上有不少斑驳的划痕和小坑。“整个沈家本故居都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这两扇大门都是以前的老木料。”西城文委相关负责人林琳告诉记者。

走进头层院落,迎面是三间正房,棕红色的门板和隔扇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房体则用青砖砌成,三间房屋之间被六根木柱隔开。木柱均有一人合抱粗细,每一根都由一两圈铁箍固定,上下被分为三截。“这是铁抱箍,主要是因为这些柱子都是老木料,有些地方有裂缝,为了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所以做个固定。”林琳说,整个沈家本故居在修缮过程中使用的原木料,老木料占了将近7成,砖头石料中则有近一半为老材料。

2015年3月底,沈家本故居进入腾退阶段。回想起当时的景象,林琳直言不容易,“一共46户,典型的大杂院,自建房都把故居原本的布局遮住了,院子里就剩一米左右的道路,俩人走都得蹭肩膀。”

仅仅十个多月的时间,杂乱不堪的大杂院就完成了腾退,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逐步恢复了曾经的样子。“违建拆了,老宅子就露出来了,为了从内到外修缮故居,百十来个工人同时开工是常有的事。”林琳告诉记者,一段时间内,院子一角的渣土足有半人多高,“白天不能运,我们只能晚上干,这是古建,大机器没法上,只能靠人工。”

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

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穿过头层院落,记者来到正在布展的二层院展室,两间展室内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张居正、曾国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上和法律相关人物的简介。“头层院将有两间展厅,二层三间,除了这些多媒体的展板以外,还会陈列沈家本用过的桌子、椅子,原来宅子里的屏风等老物件。”林琳说。

在沈家本的书房“枕碧楼”上,记者看到了明清案卷的复制品,其中就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林琳表示,“等到开放后,这些展品都有机会和游客见面。”

沈家本故居已经进入最后修缮阶段,未完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展厅布置和外立面油饰上。“油饰需要时间,现在棕红色的漆主要起保护作用,还要涂一层,让整个建筑更加明亮。”林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沈家本故居肯定会和大家见面,届时,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沈家本这位中国法学历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宣西北五大院腾退顺利

今年再启动15处文物腾退

沈家本故居所在的“宣西北”棚户区是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疏解的政策进行改造。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4处文保单位。目前,其他四处仍处于腾退阶段,杨椒山祠还剩居民10户、东莞会馆剩5户、龚自珍故居剩12户、太原会馆剩20户。西城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希望能在居民配合下尽快完成腾退,从而让五大院都进入修缮阶段,“尽快修缮可以让文物恢复本来面貌,体现更大的价值。”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西城区启动了15项文物腾退项目,包括林海音故居、三清观、梅兰芳祖居等,其中12项12月初启动,三清观更是在奖励期内实现完全腾退。“如果说沈家本的腾退是一个模式,那么三清观腾退就是一个速度标杆,坚定了我们腾退的决心。”孙劲松说。

随着北京新总规落地实施,西城区决定加快文物腾退修缮的步伐,剩余15个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将于今年全部启动,包括绍兴会馆、京报馆等。不仅如此,结合正在进行的鼓楼西大街、什刹海街区复兴计划,内城水系的考古、保护计划等,还要再额外增加五到六处文物腾退项目,让老城风貌尽快得到恢复。

和沈家本故居一样,其他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后,都要实现活化利用。“但也不是什么项目都能引进来。”孙劲松表示,针对文物腾退后的利用,西城区确定了“三定”原则,即先定使用方向,再定管理使用单位,最后定管理使用规则。其中,使用方向和管理使用单位的确定,均要进行专家论证,确保能延续历史文化渊源,最大化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在管理使用规则上,要确保文物三分之二的面积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和频率也要有保证。

编辑:Giabun
数字报

沈家本故居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 上半年开门迎客

北京晚报  作者:张骜  2018-01-02

沈家本故居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上半年开门迎客

  沈家本故居上半年开门迎客

西城今年再启动15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

到2020年,西城区50余处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将全部完成,并且开门迎客。在“宣西北”五大院中,位于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腾退和修缮的速度非常快,已进入文物修缮和布展的最后阶段。今年上半年,曾经挤进46户人家的大杂院将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46户人家的大杂院

用10个月完成腾退

沈家本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后,居住在金井胡同。

记者日前来到沈家本故居。远远望去,这个灰瓦青砖的院子十分古朴,在民居的映衬下格外显眼,两扇大门上有不少斑驳的划痕和小坑。“整个沈家本故居都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这两扇大门都是以前的老木料。”西城文委相关负责人林琳告诉记者。

走进头层院落,迎面是三间正房,棕红色的门板和隔扇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房体则用青砖砌成,三间房屋之间被六根木柱隔开。木柱均有一人合抱粗细,每一根都由一两圈铁箍固定,上下被分为三截。“这是铁抱箍,主要是因为这些柱子都是老木料,有些地方有裂缝,为了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所以做个固定。”林琳说,整个沈家本故居在修缮过程中使用的原木料,老木料占了将近7成,砖头石料中则有近一半为老材料。

2015年3月底,沈家本故居进入腾退阶段。回想起当时的景象,林琳直言不容易,“一共46户,典型的大杂院,自建房都把故居原本的布局遮住了,院子里就剩一米左右的道路,俩人走都得蹭肩膀。”

仅仅十个多月的时间,杂乱不堪的大杂院就完成了腾退,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逐步恢复了曾经的样子。“违建拆了,老宅子就露出来了,为了从内到外修缮故居,百十来个工人同时开工是常有的事。”林琳告诉记者,一段时间内,院子一角的渣土足有半人多高,“白天不能运,我们只能晚上干,这是古建,大机器没法上,只能靠人工。”

修缮布展进入最后阶段

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穿过头层院落,记者来到正在布展的二层院展室,两间展室内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张居正、曾国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上和法律相关人物的简介。“头层院将有两间展厅,二层三间,除了这些多媒体的展板以外,还会陈列沈家本用过的桌子、椅子,原来宅子里的屏风等老物件。”林琳说。

在沈家本的书房“枕碧楼”上,记者看到了明清案卷的复制品,其中就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林琳表示,“等到开放后,这些展品都有机会和游客见面。”

沈家本故居已经进入最后修缮阶段,未完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展厅布置和外立面油饰上。“油饰需要时间,现在棕红色的漆主要起保护作用,还要涂一层,让整个建筑更加明亮。”林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沈家本故居肯定会和大家见面,届时,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沈家本这位中国法学历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宣西北五大院腾退顺利

今年再启动15处文物腾退

沈家本故居所在的“宣西北”棚户区是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疏解的政策进行改造。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4处文保单位。目前,其他四处仍处于腾退阶段,杨椒山祠还剩居民10户、东莞会馆剩5户、龚自珍故居剩12户、太原会馆剩20户。西城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希望能在居民配合下尽快完成腾退,从而让五大院都进入修缮阶段,“尽快修缮可以让文物恢复本来面貌,体现更大的价值。”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西城区启动了15项文物腾退项目,包括林海音故居、三清观、梅兰芳祖居等,其中12项12月初启动,三清观更是在奖励期内实现完全腾退。“如果说沈家本的腾退是一个模式,那么三清观腾退就是一个速度标杆,坚定了我们腾退的决心。”孙劲松说。

随着北京新总规落地实施,西城区决定加快文物腾退修缮的步伐,剩余15个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将于今年全部启动,包括绍兴会馆、京报馆等。不仅如此,结合正在进行的鼓楼西大街、什刹海街区复兴计划,内城水系的考古、保护计划等,还要再额外增加五到六处文物腾退项目,让老城风貌尽快得到恢复。

和沈家本故居一样,其他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后,都要实现活化利用。“但也不是什么项目都能引进来。”孙劲松表示,针对文物腾退后的利用,西城区确定了“三定”原则,即先定使用方向,再定管理使用单位,最后定管理使用规则。其中,使用方向和管理使用单位的确定,均要进行专家论证,确保能延续历史文化渊源,最大化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在管理使用规则上,要确保文物三分之二的面积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和频率也要有保证。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