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七杯茶 | 略说阿来;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1984年的广东有哪些变化?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4-20 08:5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04-20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有感于思·

文/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略说阿来

前几天,在上海参加了阿来创作研讨会,概略谈了如下印象。

在中国当代文坛,阿来是极其耀眼的存在,他的作品始终具有极强的阐释度,使其成为批评家们热情追踪的对象。

阿来是自带“文化”的作家,这种文化几乎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而且关涉民族、宗教、语言以及生活本身,等等。这或许是边地出身的作家天生具有的特质,很容易成就他们在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阿来则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个。

阿来的创作具有全方位突破的特征。从诗歌起步,在小说上获得极高成就,纪实类的创作如《瞻对》一样受到关注,在影视剧创作上也拥有自己的作品如《攀登者》,近年来他行走于大自然间,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结集出版《大河源》等,同样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阿来的创作不只是体裁上的完整,题材、主题更体现出开掘深广的特点。仅就小说创作而言,长中短篇都有高峰之作,表现生活的界面也在无限延展。《尘埃落定》《格萨尔王》的广博自不待言,《机村史诗》这样的当代题材作品,同样具有生活真实与史诗、寓言相结合、融合的特质。长篇小说《云中记》又一时成为“主题创作”的亮点,带给创作者、出版者以诸多启示。

阿来40余年多产而多面的创作,又蕴含着统一的特征,共同的气质,相近的品质,从而形成他无可替代的文学世界和文学生态。

25年前,阿来的高峰之作《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我本人也是从那一届开始参与到茅奖的评奖工作中。

连续七届之后回望,我个人认为,《尘埃落定》无疑属于灿烂星空中十分耀眼的明珠。

在过去的25年里,这部作品产生着持续反响,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呈现,小说本身不断重印,显示出这部作品所具备的当代经典的影响力。

·拒绝流行·

文/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传学院教授]

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

选择当“食堂阿姨”的北大新传硕士小黄,一句“自洽赢过一切体面”“我更想吃体力的苦”,在内卷内耗纠缠着年轻人的当下,引起诸多讨论。

人们努力去理解“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并建构一种类似“勇敢追求生活”“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劳动最光荣”的意义机制,但我总觉得,北大硕士自洽了,但社会远没有自洽。

自洽是自己的事,想在别人那里建立自身的自洽意义,强行自洽,强行理解,终究是很拧巴的。

众多声音中,很多人都努力表达对她的“理解”。但说实话,这种“理解”更多是一种置身事外与自己无关时“表演包容”的圣母视角。

你能接受一个北大硕士毕业后当食堂阿姨吗?最好的答案并不是“接不接受”,而是:这是一个错位的问题,别人的选择,不需要你接不接受。她自洽就行了,不需要别人的理解。你愿意捐一千万吗?愿意!你愿意捐一辆车吗?不愿意,因为真有一辆车。

不需要别人理解,别人可能也理解不了,这更多是一种个体选择,个人在自身特殊情境、特殊心境、特殊价值追求下的选择,并在选择之后形成了一套自洽的认知。她的情境,跟别人不一样,她的选择,在其他人身上可能是不可复制的。

这个北大硕士一直在强调“自洽”:体力劳动中的自洽,自洽赢过一切体面。自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渴求他人理解”的阻断,这个自洽,是自己有一个意义闭环,而不是期待通过外界的理解进入他人的意义闭环。

内卷和内耗,就是活在“他人理解”的魔咒中,由他者凝视的目光主导自己的选择和塑造自己的人设,这是一种顺从性的“他洽”,囚禁主体的闭环。

体面,风光,就预设着那个他者目光。自洽赢过一切体面,翻译一下就是:我自己快乐就行,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种种所谓“理解”的社会逻辑,其实都是在与这种“自洽”背道而驰,人们太追求被他人所“理解”了!

· 梅川随感 ·

文/陈子善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叶灵凤的“回归”

今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有待纪念的现代作家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是林语堂、周瘦鹃、张恨水、郑逸梅诞辰130周年,冰心、凌叔华、俞平伯、李金发、阿英、夏衍、曹聚仁诞辰125周年,冯至、戴望舒、施蛰存、臧克家、焦菊隐诞辰120周年,钱钟书、曹禺、师陀、艾青、萧乾诞辰115周年,张爱玲、汪曾祺诞辰105周年。这些作家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都值得纪念,应该纪念。

此外,还有一位对海派文学和香港文学都卓有贡献的叶灵凤,今年也是他诞辰120周年,当然也不能忘记。

上海巴金图书馆将在5月上旬举行“纪念叶灵凤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将首发叶灵凤的两本书,一本是短篇小说集《紫丁香》,收入叶灵凤1932-1937年间创作的带有“新感觉派”风味的短篇小说《紫丁香》《朱古力的回忆》《夜明珠》等共13篇。

这本短篇集当时本拟由现代书局出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已多次刊登预告,但直到《现代》停刊,现代书局关门大吉,也未能出书。后来,叶灵凤又增写了几篇,并发表了小说集的自序。

书未及出版,全面抗战爆发,叶灵凤携带书稿,远赴广州参加《救亡日报》的抗日宣传工作,因广州沦陷,书稿也化为灰烬了。《紫丁香》未能问世,这是叶灵凤的一个永久的痛,而今他的遗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另一本是《爱书趣味:叶灵凤收藏的藏书票》。叶灵凤是中国第一位公开介绍西洋和日本藏书票的作家,他自己也制作了有名的“凤凰”藏书票。

全面抗战中,他的家人冒着战火,把他珍藏的西洋和日本的丰富多彩的藏书票带到香港。叶灵凤曾撰文表示希望举办一个展览会,展出这批幸存的藏书票,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一直未能实现。

现在叶灵凤的后人把这批珍贵的藏书票捐赠给上海巴金图书馆,同时出版经过整理和考订的他收藏的藏书票集。这是一次别有意义的回归,叶灵凤如泉下有知,也当颔首而笑吧。

·昙花的话·

文/尤今 [新加坡作家]

当作文课遇上AI

人工智能(AI)横空出世之后,担任驻校作家多年的我,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棘手问题——我发现部分学生提交的作文,内容扎实、行文流畅,没有任何错字或病句,连标点符号也精准无误,我竟然无法改动哪怕一字半句。

我把其中一篇堪称完美的学生习作上传至人工智能(AI),询问是否由它生成的?它回答:“这篇文章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不能仅凭写作风格判断。”它随即贴心地提出了三种验证方法:

“其一,询问学生本人,如果学生能够详细说明此文的构思、修改的思路和写作的过程,或可证明作品的原创性。其二,查看学生以往的作文,对比学生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习惯是否一致,从差异中或可找到线索。其三,要求学生口头复述或现场重写,看是否能保持相似的表达方式与思维逻辑。”

上述验证方法,或许适用于在校任教的老师,然而,对于仅仅负责几堂创意写作课程而争分夺秒的驻校作家来说,是无法用上的。

人工智能如同洪水,无孔不入,无法阻挡,也无须阻挡;如果运用得当,如虎添翼,可以成为学习的强大助力;然而,当我们使用它时,心中必须要有一把道德的尺子,严密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束。

我认为,目前校方的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诚实面对自我”的道德教育,唯有这样,人工智能才不会沦为大众的抄袭工具。

·夕花朝拾·

文/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1984年的广东有哪些变化?

1984年广东的变化,首先来自行政的“松绑”。很多我们熟悉的划分,来自80年代初。让我们看看,报纸中的广东是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据《1983年第四季度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其中广东省的变化比较大,如下:

一、撤销佛山地区。将南海、三水、顺德、高明四县划归佛山市管辖;将开平、台山、恩平、新会、鹤山五县划归江门市管辖;将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

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

二、撤销汕头地区。将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饶平、南澳八县划归汕头市管辖;将海丰、陆丰二县划归惠阳地区。

撤销潮安县,将潮安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潮州市。

三、撤销韶关地区。将南雄、始兴、仁化、乐昌、翁源、英德、阳山、连县、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共十一县划归韶关市管辖;将清远、佛冈二县划归广州市管辖。

四、撤销湛江地区。将徐闻、海康、廉江、遂溪、吴川五县划归湛江市管辖;将高州、化州、信宜、电白四县划归茂名市管辖;将阳江、阳春二县划归江门市管辖。

五、撤销梅县、梅州市。梅县与梅州市合并,设立梅县市(县级)。

1984年4月6日在北京结束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这14个港口城市包括广东的广州、湛江。这些港口城市同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这次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会期一共12天。座谈会讨论了如何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问题,认为各特区都应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使特区的管理能够对国际市场的频繁变化作出灵敏反应,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特区既有发达的物质生产,又有高尚文明的社会风貌,真正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不知不觉·

文/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文学需要读者,而非粉丝

世界读书日临近,各个平台尽其所能,列出各种影响力的书籍榜单。曾经在调研的时候,听人说,国内读书数据很多来自青少年,一个成年人一年实际阅读的书,其实数量惊人地少。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几天听出版方介绍,阿来《尘埃落定》(纪念版)目前已经销售了七八十万册。这本已经出版25周年的书,想必读者已经迭代多次,却显然对抗了流逝的时间。昨天有位朋友还发来他重读《尘埃落定》仍旧感觉很妙的一页描写……

就像读者会想念并记住他一生里影响深远的某些书、某些人一样,我想,作家心目中,也会描摹他理想的读者吧?作家阿来在采访中说,文学需要的是读者,而不是粉丝。读者与粉丝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是否展开“真正的阅读”肯定是其中一条。

想起多年前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的一本书,那本书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读书这么好的事》。开篇他说:“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书里讲述了古今中外的读书故事,记住了那个在战火中沈从文衣袋藏书的小故事,它说明,阅读的本质不是环境的特权,而是心灵对自由的主动选择。

除了读书之美,书里也讲述“真正的阅读”的方法,精读和略读,如何筛选书籍,作者还讽刺了一种“伪阅读”现象:那些堆砌书架的装饰性藏书、社交媒体制造的阅读幻觉,实则是“用信息的肥胖掩盖精神的贫血”。

在今天,AI技术可能更容易解决“速读”的焦虑,但阅读的快和慢,都是相对的。正如这部书中所言,“读书是让每个日子都成为与永恒相遇的庆典”。这种相遇,在你带着生活阅历重返文本时,可能尤为明显。

经典的阅读,不同时期重读,认知的光芒可能都不一样。在海量数据时代,人类阅读的不可替代性恰在于:那些在文字中沉淀的思考温度、在重读中发酵的认知升华、在对话中生长的精神宇宙,始终是无法复制的生命印记。

·随手拍·

瑶乡桃花        

图/文 廖祖平

“人间四月芳菲尽,瑶乡桃花始盛开”。4月,游客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观赏盛开的桃花,体验民族风情。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编辑:何文涛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