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AI+考古”新时代!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正式揭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文涛 发表时间:2025-04-22 23: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文涛  2025-04-22
考古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一场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

今天4月22号下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在广州东山柏园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AI+考古”的新时代。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结合自身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厚积累,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大学广东省城市空间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广东启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

“这标志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是破解考古难题、守护文化遗产、激活历史价值的创新之举。”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考古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一场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1928年10月22日,民国中研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从广州柏园启航,现代考古学由此发轫,在这个地点揭幕别有意义。

在仪式现场,来自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多位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人工智能助力文物考古迎来全新变革

曹劲指出,考古学是一门触摸文明根脉、探寻历史密码的学科,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与智慧。但传统考古方法在对文物数据的海量处理、文物保护的高精度要求等方面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她向记者介绍:“我们正积极部署DEEPSEEK大模型,并以其为基础,构建文物考古领域的垂直模型。实验室将围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科技保护与监测、智能装备研发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多个前沿方向展开深入研究。”

如今文物考古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最前沿、最富有活力的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在广东省“十四五” 考古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要加强科技创新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 “智慧考古”,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综合分析以及研究应用水平。

“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推动文物考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为文化+科技提供新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将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研究

据介绍,该实验室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为首席科学家,设置文物考古研究组、人工智能技术组、跨学科研究组。其研究方向聚焦于文物考古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包括:

1. 文物识别与分类研究:开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工智能模型,实现文物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建立文物图像数据库。

2. GIS智能应用:加强地理空间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处理与分析,探索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交互、智能预测与模拟等应用。

3. 文物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加强文物数据采集与整理,构建高质量专题库和向量库,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基础支持。

4. 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虚拟复原,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遗产体验。

5. 推动文物领域大模型应用实验:利用采集和整理的数据集,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推动跨学科数据融合,构建“文物考古智能体”。

6. 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考古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建筑学、测绘科学、统计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李清泉院士强调:“跨学科合作是推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的关键,希望实验室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展望未来,打造广东文化遗产“智慧引擎”

曹劲表达了对实验室的未来期待:期望能够以本实验室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个集 “产学研用” 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常态,使其真正成为激活广东文化遗产的 ‘智慧引擎’。”

未来三年,实验室一方面将致力于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体,这些人工智能体将成为文物考古工作的得力助手,助力开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同时,将积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请相关专利,为文物考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另一方面,实验室计划培养一批既懂文物考古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储备队伍。

此外还将创建一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展示平台,通过创新展示方式和丰富展示内容,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文 | 记者 何文涛
图 |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何文涛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