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广东作为博物馆发展探索的前沿地,正在重塑文物与公众的连接方式。
适逢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暨全国“博协杯”选拔赛(以下简称“讲解员大赛”)在韶关热烈举行,让我们更关注到博物馆讲解员这个日益专业化而又多元化的群体。
如今,大众在文博场馆里看到的讲解员其实都有着多重身份,他们对这个行业甘苦的体会,也正反映出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文化角色的转变,联动着大众与历史之间日益深切的共鸣。
在现场,羊城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参赛的博物馆讲解员,他们分别来自东莞展览馆、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
不是“背稿机器人”,而是“文化体验设计者”
“晚上儿子在紧张备考,我在他身后把讲解资料铺满整床,也开始紧张准备第二天的讲解工作。”
东莞展览馆志愿讲解员曹宏回忆起两年前刚从事讲解工作的那段时间,说自己每天都沉浸在高饱和的学习状态里,当时她还是一位全职陪读妈妈,这份志愿者的工作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陪读方式”。
“在讲解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并能清晰感受到一个人能够影响一群人”这样的工作价值让她着迷。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她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观众来说,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讲解员就是里面的一支粉笔、一位摆渡人。”
曹宏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场展览讲解,是关于《永远的旗帜——党旗·军旗·国旗专题展》。当时她感觉压力巨大,因为红色主题展览讲解不容有错,留给个人拓展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为了准备好这场讲解,她专门前往浙江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去现场体会,她说:“我要尽可能抵达历史场景,亲身去感知。”后来她的讲解效果反响不错,还得到了友馆的肯定。
曹宏至今仍清楚记得自己特别在那场讲解的最后加上的几句话:“孟晚舟女士回国后说,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信仰。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现在的曹宏依然保持着在每次讲解前一晚都要查找资料、充实内容的习惯。她说,在确保讲解内容准确无误的同时,她还会不断思考、设计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现在她的每场展览的第一次讲解和最后一次讲解都可能会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的专业讲解员肖玥,也有相似的经验。她也比较看重和观众之间的互动,除了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之外,她还会在讲解过程中设计互动环节,让观众真正参与到讲解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倾听。
肖玥说:“讲解员就是‘文物翻译官’,把学术语言转化为情感共鸣。就像汉代筒灯不只是照明工具,更要让观众看到古人挑灯夜读时跃动的灯火,听见千年前书页翻动的声音。”
肖玥分享说,她刚入行时,发现很多游客走进博物馆只是简单“打卡”式地参观,对文物和历史的了解需求并不强烈。但近些年来,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发现观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他们会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观众对博物馆的逛展体验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包括互动体验、研学活动等,对我们讲解员来说,自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肖玥打趣说,那些小观众们是最让她“头疼”的讲解对象。
有一次肖玥在讲解“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故事时,就遇到一位小女孩“新奇”发问:“阿姨,你说舜帝在韶关演奏韶乐,那他会吹笛子吗?”肖玥说,为了保证讲解的准确性,又要让小朋友便于理解,这个问题当时让她愣愣地站在一群观众当中原地想了好一会。
这也让她明白,必须要给自己“安装定制化的过滤系统”——充分吸纳讲解材料后,再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她成长得非常迅速,如果说三年前做第一场讲解时,她还是一个紧张的“背稿机器人”,如今的她却已能收放自如地站在刚结束的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暨全国“博协杯”选拔赛(以下简称“讲解员大赛”)舞台上,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斩获专业组一等奖。
曹宏与肖玥都明白,如今博物馆讲解员的功能定位正在从过去的“展陈科普者”转变为“文化体验的设计者”。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讲解员恰恰是博物馆发展变革的晴雨表。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讲解服务转型升级,反映的是博物馆近些年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的适应与突破。
需要跨越的不只是简单的“最后一米”
对当代的博物馆讲解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也早已不仅仅是打通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最后一米”。
曹宏是刚结束了“莞·藏·100”特展的手语讲解工作,便从东莞赶来参加讲解员大赛的。在比赛现场,她分享了自己从事手语讲解的缘起,以及如何帮助听障人士成功越过心里那座“难以迈进博物馆的大山”。
她说:“我要向大家证明,无声世界也可以听见文明的回响,沉默也可以奏响鲜活灵动的文化和弦。”
她回忆,有一次自己走进距离东莞展览馆不足百米的一个普通裁缝店,无意间发现有一块写着“无声”的纸板,原来店内工作人员都是听障人士,当她用手语和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流露出真挚的微笑。
但经过交流,她震惊地发现,店里所有人都从未踏足过文博场馆,甚至不知道在不足百米外的地方,就有一个展览馆。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我国现有听障人士约2780万人,当大部分观众在展柜前惊叹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时,这2780万人可能还一直在文明的星河外迷茫地徘徊。
曹宏决心帮助他们,她开始重新系统学习国家通用手语,逐帧研究各地手语讲解视频,并加入残联,主动融入残障人士群体……很快,她成了东莞展览馆里的第一位手语讲解员。
而东莞展览馆也开始加大无障碍服务建设力度,推出了全市文博场馆首个原创展览手语导赏服务,策划手语导赏服务月活动。2024年4月,一批特殊观众走进了东莞展览馆。
除了做手语讲解员,曹宏还致力于将展览带进村镇,打通博物馆到村镇社区的“最后一米”。
那时,距离曹宏所在的沙田镇最近的文博场馆,就是20公里外的东莞展览馆,对大部分当地居民来说,去一趟就是一件“路途遥远”的事,于是她将东莞展览馆里的部分展览带进了沙田镇。
当羊城晚报记者问曹宏,假如你能当一天馆长,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参赛现场,羊城晚报记者遇到的另一位来自智利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雷法,其实也在做着与曹宏类似的努力:他想要打通的,是博物馆场域里国别之间的文化边界。
雷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已学习中医相关专业知识近十年。他从小对中国武术十分痴迷,后来决定学习中医,于是来到了中国求学,并成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一位志愿讲解员。雷法非常热爱这份志愿者的工作,为自己能向来自世界五湖四海的游客观众讲解中医药文化感到骄傲。
他说自己不仅是博物馆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大使,每次回国,还会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如针灸、按摩等为家人调理身体。他甚至表示,学业结束后,会回国在家乡继续运用所学到的中医知识治病救人,“可能还会在家乡也创办一座中医药博物馆”。
讲解员眼里的未来博物馆
在博物馆讲解员大赛现场,我们看到了许多位多重身份的博物馆文化使者,也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力量正参与到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建设中来。
无关年龄、职业、国籍,大家凭借对文博的热爱而汇聚在一起,体现的正是博物馆建设在文化认同与社会参与方面的双重突破。
《广东省2024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全省博物馆志愿者总数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同比增长32.4%。
南越王博物院专业讲解员李依凡说,南越王博物院的志愿者队伍构成就相当多元:既有来自不同职业领域的人士,也涵盖了青少年到银发群体等不同年龄段,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外国志愿者paya,也在用外语讲述南越故事。
“快速变化中”的未来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各位讲解员也给出了自己的想象。
李依凡希望,能够给每位观众都提供定制化的逛展体验,而不仅停留于固定的讲解路线或逛展路线。甚至应该为每位观众提供定制博物馆,当有人想要了解某一主题时,便能迅速生成展览,满足需求。
曹宏认为,未来的博物馆不仅有大气且富有科技感的场馆,还应该能化整为零,打破种种壁垒,出现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空间,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她想象中未来的博物馆就在每个人“眼前”,只需要戴上特定眼镜,就能身临博物馆现场。
雷法说:“我认为未来博物馆里会有更多人工智能讲解员。但我又希望自己是错的,因为人类讲解员所传达的情绪、情感以及和观众间的真诚互动,应该都是不可替代的。”
肖玥则认为,博物馆会变得更加亲民。她觉得,无论科技如何更新迭代、飞速进步,博物馆未来都会是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关怀、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历史文化魅力的地方。
策划|邓琼
统筹|朱绍杰
文|何文涛 朱绍杰 梁善茵 实习生 胡思婷 许静
出镜|何文涛
拍摄|王子桐 钟振彬 曾育文
剪辑|王炯勋
包装|麦宇恒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