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文化遗产(非遗)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聚焦文化遗产(非遗)学科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如何服务和引领学科建设,以及AI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
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陈诗诗副处长和中山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十余种期刊的主编、编辑和多个高校的学者出席。
本次学术论坛是对非遗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探索路程的回顾,也是站在新起点上对非遗学科与学术期刊发展前景的展望,旨在发挥学术期刊的平台和引领作用,推动非遗学科建设与青年学者人才培养,构建更具系统性与前瞻性的非遗知识体系,为非遗学科与学术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贡献力量。
在主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可操作性建议。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肯定了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强调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科发展,倡议将非遗学科建设与全球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徐拥军教授主张增强学术期刊引领原创的使命与责任以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东昕教授认为,学术期刊的建设需要回应现实关切,服务和引领学科建设发展。
围绕当下AI应用对学科期刊的挑战,《浙江社会科学》主编董希望研究员建议从内容生成与质量控制、著作权归属认定、高质量论文的传播手段优化、编辑技能提升等方面应对挑战。《文化遗产》副主编王霄冰教授鼓励青年学者注重非遗本体研究,倡议在场的各家期刊通过“刊物先行”的方式推介非遗研究新范式、共同培育非遗学科。《文化遗产》主编宋俊华教授表示非遗期刊既要有直面前沿现实与理论问题的敏锐和自觉,又要有引导学科与共同体建设的勇气和耐力,更要有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和实现国际学术对话的信心和格局,将非遗研究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文 | 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通讯员 屠笑
图 | 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