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天地,礼序乾坤。
7月5日,“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期至10月12日。
“这次重点展品有‘王子午’鼎、‘倗’浴缶等重量级文物,它们都是首次亮相广州。”策展人徐晶晶向记者点出了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
据介绍,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展览汇集4家博物馆单位共253件展品,其中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
礼乐源何而起?
透过展柜中的文物不难发现,礼器中作为食器、酒器用途的文物不在少数。早在上古时代,礼便已初露端倪,但据徐晶晶介绍,礼真正成为典制法度是伴随着夏王朝的崛起而诞生,脱胎于史前的事神活动。
在展览现场,记者见到了“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历史故事中的核心器物——三足鼎。它的基础功能是烹煮食物,同时也可以用来盛放鱼、肉等食物,颇为“反差”的是,商朝时期的青铜鼎还承载着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国灭则鼎迁,建国则称为“定鼎”。
而作为后世各类陶爵祖型的管流爵除了作为祭祀的重要器物组合之一,也还承担着盛酒饮酒的功能。
徐晶晶解释:“自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开始探索如何酿酒,因为专管祭祀的人饮酒后会进入类似癫狂的状态,所以后世认为酒更容易通神,酒器也便成了祭祀礼器中的重要器物。
在礼制起源的诸多说法中,“饮食说”和“祭祀说”影响最大。可以看到,作为原始的炊煮饮食器具,先民们用自己最得意的美食、最贴近自然的方式来祀敬鬼神,这些具有生活实用功能的器具被古代礼制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中原礼乐文化对岭南文化的浸润
中原礼乐文化随着中原王朝的迭代不断发展变迁,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远远超过了其王权范围,自商周时期开始便影响着闽西南乃至粤东地区。
玉,因其坚韧温润的质料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代中国礼器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牙璋是中原夏王朝的核心玉礼器,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这件出土于广州增城红花林的商周时期牙璋首部呈现为“V”字形刃,柄部有一对对称的呈锯齿状扉牙,透露出王权的威严。徐晶晶指出,它与中原夏王朝牙璋高度相似。
你知道吗?中原文化中早在数千年前便有了调酒器——盉。古人将酒和水倒入盉中混合来调节酒味浓淡。在展厅内可以看到该器物不仅仅出现在中原地区,在广东罗定南门垌战国墓出土的螭首提梁盉,提梁主体纹饰是一条螺角龙,龙角由螭龙盘旋而成,这种立体造型常见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
仔细观赏展览展品,还能发现不少中原礼乐文化浸润岭南文化的蛛丝马迹。展览不仅向观众展示了璀璨的中原礼乐文化,还通过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生动阐释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了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鼎中翘楚”王子午鼎
本次展览的“明星文物”王子午鼎外观磅礴大气又不失精致。其主人王子午,又名子庚,是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期的令尹。楚庄王曾留下了“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历史典故,王子午鼎平底束腰的外观造型,也充分体现了楚王“好细腰”的特殊审美。
现场可以看到器身布满各类纹饰,鼎口边沿攀附6条浮雕夔龙,似呈探水状。徐晶晶向记者介绍,这是迄今所知我国采用失蜡法制作的最早铸件之一,“王子午鼎被誉为‘鼎中翘楚’,代表了春秋楚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它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因此也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文 | 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粤博宣
图 | 记者 何文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