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千年瑶寨深处,年轻舞者演绎瑶族文化的精彩|助力“百千万”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5-07-02 22: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5-07-02
同期举办的非遗集市与非遗展演成为文化活态展示与互动体验的窗口

石阶上,梯田间,古庙前,在南岗千年瑶寨的深处,年轻舞者们翩跹起舞,向游客们展现着瑶族文化的千年传承与时代光彩。6月28日-29日,“千年瑶舞行 助力‘百千万’——瑶族主题环境舞蹈展演系列活动”在广东清远连南千年瑶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中共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承办。

跨界共创:环境舞蹈激活瑶族千年文脉

6月28日,来自广东省内各大艺术院校、院团以及新文艺群体的舞者们,在南岗千年瑶寨以山川为幕,古寨为台,用环境舞蹈演绎瑶族文化的深邃内涵。

本次环境舞蹈展演由《成人礼》《山鼓留声》《斩不断》《山中的笑脸》《瑶山谣》《瑶山上的红云》《响·想》《回》《咏叹》《重生》十个原创舞蹈作品构成,作品深度根植瑶族文化。广东歌舞剧院、南方歌舞团、广州歌舞剧院、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团、院校,以及深圳当代舞团、广州小风铃等单位、机构均有参与展演。

 其中,《成人礼》生动再现蓝靛瑶男子“度戒”成人仪式的庄重;《山鼓留声》通过老鼓王与时空的对话,展现瑶族精神的不朽传承;《斩不断》以诙谐的双人舞,探讨超越爱情的瑶族情感纽带;《山中的笑脸》以欢快的群舞描绘瑶族孩童们奔跑于山林,嬉戏于天地间的美好画面;《瑶山谣》以过山瑶少年铿锵有力的歌声和舞步传递族群的历史记忆与精神气概;《瑶山上的红云》以当代身体语言诠释粤北瑶族红色历史;《响·想》通过瑶族的声音、风土、律动表达一个年轻男孩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响·想》的编导杨洪滨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我走进瑶寨时,就感觉随处都可以成为《响·想》这个作品表达的地方。因为从最初的创作开始,我就是想用当代年轻人走进瑶山的一个视角去解读对瑶族的情感表达。最终选择的这个表演平台环境,是面朝瑶山,背靠瑶寨。舞者在山与寨、内与外之间,进行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抒发。寨是家的表达,而山是自我的心向往之。”

舞者跃动于石阶、旋舞于梯田,身影与古寨、青山浑然一体,一部瑶族儿女的迁徙史诗在层峦叠嶂间铺陈,构建了独特的瑶族文化沉浸体验。此间,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行于表演场域之中,近距离感受舞蹈动作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的对话。

研学创演:孵化瑶族文化传承新生力量

6月29日,活动主阵地来到清远市区,通过深度研学、非遗市集、非遗展演探寻瑶族传统文脉,展现非遗当代活力,并借助专家讲座与惠民演出,孵化瑶族文化传承新力量。

白天,活动分批组织展演团队赴清远市文化馆非遗展馆深度研学,系统学习连南丰富的非遗体系,重点聚焦以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瑶族婚俗为代表的3项国家级非遗的仪典流程与8项省级非遗的精髓,并通过实物展陈深入理解瑶族舞蹈背后的民间信仰与历史文化,将静态的非遗知识转化为动态鲜活的文化记忆。

专家讲座则聚焦“个性化表达、文化记忆传承、创作方法论”三个维度,搭建起以瑶族舞蹈为代表的传统舞蹈与现代创作的桥梁。此外,同期举办的非遗集市与非遗展演成为文化活态展示与互动体验的窗口。

当晚,瑶族舞蹈创作成果惠民演出在蟠龙剧院举行。本次展演11个原创作品以更宽广的视野关注各地瑶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状态,以时代化的创作表达展现当下瑶族人民拥抱新时代、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面貌,生动诠释了“非遗在民间,创新在舞台,成果惠于民”的共生理念与发展路径。

成果反哺:让舞蹈艺术从剧场走向田野

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展演系列活动,以独特的创新形式受到外界关注。策划这场活动的意义何在?

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至2024年,广东省文联、省舞协成功举办“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六省(区)瑶族舞蹈创作交流活动,将推动岭南舞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广东省委宣传部打造的“全领域统筹、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宣推的文艺创作生产体系”相结合,通过开展采风创作、主题展演、论坛研讨等方式,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

本次展演系列活动紧扣“百千万工程”主题,将“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瑶族主题舞蹈创作成果反哺瑶族地区文艺发展。活动创新形式,突出“以景激趣、以境生情”,将六省(区)瑶族舞蹈采风创作成果融入千年瑶寨,让舞蹈艺术从剧场走向田野,构建起舞蹈艺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也为探索文旅兴村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连南样本”。

文、视频|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朱庆嵘
图|许建梅

编辑:刘星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