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做客岳麓书院,深度解读《湖南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南方+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7-09 19:14
南方+  作者:  2025-07-09
“湖南红”不是褪色的历史标签,而是永恒的精神基因。

7月8日,《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新书首发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该活动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承办。

《湖南为什么这样红》是评论家、作家、剧作家、广州大学教授罗宏的著作,以湘籍老一辈革命家为叙事对象,运用大数据和革命足迹地图,将湖南红色文化的精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展现,书中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系统梳理了湖南红色基因的形成脉络。

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在演讲中表示,《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不仅是一部地方文化研究著作,更揭开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密码——这片仅占国土面积2%的山水,为何能成为改写中国命运的支点?

“罗宏教授以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坚守,为我们构建了理解湖南红色基因的三维坐标:第一维度是水土。不了解洞庭烟波与雪峰山峦孕育的‘霸蛮’精神,就难以读懂这片土地的血性;第二维度是人物。从曾国藩‘打脱牙和血吞’的韧劲,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肝胆,再到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精神谱系;第三维度是实践。当岳麓书院的经世致用遇见浏阳河畔的梭镖长矛,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的惊世一跃。”周建平说。

在周建平看来,本书最珍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三重超越:文体上,将当年罗宏作为总撰稿的大型纪录片《南方的河》的镜头语言、文献片《社会主义四百年》、他创作的小说《骡子》的叙事张力与学术研究的严谨考据熔铸成全新的“学术散文体”;视角上,从韶山冲的油灯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从湘江的波涛到延河的星火,构建起微观叙事与宏观视野的对话;而在思想上,当书中写道“韶山的杜鹃是1921年点燃的火把”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

“罗宏教授以全球史观揭示的深刻洞见在于——湖南的‘红’本质上是三种力量的交响,涵括楚文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浪漫血性、理学传统‘为天地立心’的士人担当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淬炼。”周建平表示,这种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正如书中令人震撼的设问,当人们在湘江边追问“谁主沉浮”时,其实是在叩问每个时代的核心命题——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书中那些直击人心的细节,让历史有了温度:谭嗣同就义前夜在狱中题壁的墨痕;湘西母亲缝在儿子衣襟里的五粒稻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上修改的笔迹。这些个体记忆的星火,最终汇聚成改变民族命运的光束。“罗宏教授用学者的显微镜和文学家的广角镜,让我们看见:历史的宏大叙事,永远由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光芒照亮。”周建平说。

“湖南红”不是褪色的历史标签,而是永恒的精神基因。它启示人们——在这个亟须创新与突破的时代,依然需要“实事求是”的智慧、“敢为人先”的勇气、“经世致用”的担当。

南方+记者 戴雪晴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