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台湾文化学者薛仁明携新版代表作《其人如天》做客广州,举办题为《走在历史的气运中》的讲座及签售活动。
现场座无虚席,薛仁明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解读《史记》人物的为人之道和精神风骨。
《其人如天》新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以历史典故为引,突破传统历史叙事的权谋视角,通过剖析《史记》中刘邦、项羽、张良等人物的精神内核,为当代读者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文化视角。
以豁达平正的“气运”帮助当代人化解迷茫
讲座伊始,薛仁明首先谈到他与广州这座城市的情缘。他表示,2000年,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第一次来到大陆,经过澳门来到广州。此后他每年暑假到大陆补课,广州都是必经站点。“岭南地区的文明优势在于对礼乐文明的保存度较高。广东人重视饮食、重视礼仪(如‘拜山’),他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务实稳重。”他说。
谈及新版《其人如天》,正如他在书中序言所写,“读《史记》不是看权谋剧本,而是找生命参照系。”他表示,当读者翻开书页,或将在项羽的剑光、张良的棋局与刘邦的酒酣高歌中,遇见属于当代中国人的解忧良方。
薛仁明表示,《其人如天》主要涉及两个主题:一为“历史气运”,二为“生命气象”。该书前半部分聚焦刘邦、项羽的成败本质,剖析刘邦的弹性生存智慧,以及项羽因“负才任气”“偶像包袱过重”导致的悲情结局;后半部分解码历史群像,例如张良“功成身退”的从容;韩信“自矜招祸”的反例等等。
新版新增文章借萧何、曹参等“守成者”,诠释“平正视角”——这些看似平凡的开国君臣,以本分坚守打开历史局面。薛仁明说,无论是踏实低调的“办事员”萧何,还是能毫不作为的“守成者”曹参,他们都是默默地做好本分之事之人。
“刚开始读到《史记》的这些人物是心动,越读越能体会他们的厉害之处。”薛仁明认为,这些豁达平正的人物,有些看似平庸、碌碌无为,实则真正打开了历史局面,能够帮助当代人化解迷茫与焦虑。
重视文化的听觉传承
“在写作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其次才是历史。”薛仁明在讲座中分享道,新版《其人如天》不仅是一本好看的书,也是一本好“读”的书。他表示,中国自古讲究书可看、可读,中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文字能“读”出韵律,这是文化的听觉传承。
薛仁明指出,中国拥有庞大繁复的方言体系,高度结合了视觉、听觉,是全世界最为独特的系统。“2016年,我在讲座中听到一位高中校长用粤语念《史记》。听完后,我倒吸一口气,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他表示,古人读书会念出声、吟诵,这启示他按照“读出汉字之美”的标准来著书、写文章。
而面对如今的“国潮热”现象,他表示,这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在情感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应注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内而外地接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薛仁明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长期关注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现代表达,著有《天人之际:薛仁明读〈史记〉》《孔子随喜》《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等作品。其写作风格深入浅出,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2017年获得“本年度海峡两岸作家”称号。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实习生 曾艺琳
图|记者 刘畅(除署名外)
视频|记者 刘畅 梁善茵 朱绍杰 曹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