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开
不久前,一段视频爆了。北大“天才数学博士”韦东奕站在镜头前,说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我叫韦东奕。”然后——就是几百万点赞,几千万播放,无数粉丝“自来水”式追捧,一夜之间,他成了“新一代精神偶像”。
可问题是:他们到底在爱谁?是爱一位安静沉思、才华横溢的数学家?还是在爱一个“掉牙齿、脱相、头发乱糟糟”的、符合想象的“草根天才”?
韦东奕似乎成了“全民偶像”,但也是被“全民围观”的对象。
他不是第一次成为舆论焦点,从当年骑车送酸奶到如今走上直播镜头,他一直活在“草根天才”的滤镜下。但这个滤镜很奇怪:他越“不修边幅”,大家越兴奋;他越“像个苦命书生”,就越容易被膜拜;他越不像一个“普通人”,越能满足人们对“天才”的想象。于是你会看到:酸奶成了标签,邋遢是人设,掉牙也能被赋予“智慧的代价”——这不是尊重,是消费。
谁规定天才必须“脱相”?没有谁规定数学天才必须头发乱、牙齿掉、穿拖鞋上讲台。那些真正热爱知识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形象不佳”就更爱他。
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习惯了把“苦相”当成“神相”,把“脱相”当成“天才认证”。仿佛不邋遢、不辛苦、不憔悴,就不配拥有才华。这是真正病态的审美。
真相是:你不是在爱“韦东奕”,而是在爱“苦命韦东奕”的流量。平台、媒体、吃瓜群众,不断强化他“草根”“苦命”“掉牙”的标签,让一个真正有科研能力的年轻人,被按在了“高分低能”“活得像苦行僧”的戏剧模板里。
有评论言:“他一开口就让人想哭,天才怎么活成这样了?”你真的在为他难过吗?还是你只是享受着围观一个“又苦又牛”的角色,在这种既心疼又优越的情绪中,获得某种心理满足?
韦东奕是人,不是神;他是数学博士,不是表演者。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数学的思考、对科研的贡献,而不是他的牙掉了没、穿没穿外套、今天又“像不像天才”……尊重天才,不是把他消费成一场“脱相奇观”。
别再围观韦东奕了,也别再消费他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大学教师,他也还没有获得菲尔兹数学奖,他的人生之路,应该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