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摄于1907至1910年间)
柔济医院,今年126岁。
富马利医生(1854-1927)是夏葛女医学堂、柔济医院、端拿护士学校的创办人。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884年获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博士学位。1884来到广州,1886年从广西返回广州行医,1915年离开广州到上海,1917年返美国。
(富马利医生)
(富马利在美国加州的墓碑)
1899年,她在广州西关逢源中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医学堂——广东女医学堂,并设附属赠医所。是年12月12日,赠医所接诊首例病人,这天是柔济医院的创始纪念日。富马利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时,还附设了教学实习医院,为纪念大卫·格雷格(David Gregg)资助,在赠医所基础上新建成的医院英文名字全称为“The David Gregg Hospital for Women and Children”。1902年4月23日柔济妇孺医院举行落成典礼。1902年12月17日,夏葛女医学堂正式开幕。香港的报纸登载消息:“今年将会是广州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年,因为柔济妇孺医院和夏葛女医学堂都在今年创办。”
医院有中英文名,但日常更多应用的是中文名。至于医院的中文名字,初名为“道济”。根据富马利助手余美德的回忆:“于是学校、医院略具形式。乃分别颜其名曰道济女医院。曰广东女医学堂。”“时驻美公使梁诚先生,与富氏有旧,来游本院,并改院名曰柔济。以道济二字,与粤省方言刀仔之音相近,而西医外科,动辄剖解,当时为俗人所惧,聊以避免其音耳”。在梁诚的建议下,医院之名从“道济”改为“柔济”。富马利接受了这一诚恳智慧的建议,因为这个名字更为亲民,也更为贴合这家医院创办时专门为妇女儿童患者服务的特性。
(1904年的广州地图,红框内是柔济医院)
(1912年的地图上的柔济女学校)
“与富氏有旧”在《富马利中国见闻录》中也有记录:“1908年,有6名学生毕业(夏葛医学院)......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前驻美大使——梁诚来到现场,他非常友善地发表演讲。两广总督(张人骏)则用官话宣读他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
余美德女士的回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提到由驻美公使梁诚建议更名为“柔济”合适。换句话说,“柔济医院”的命名者是梁诚。
(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
梁诚(1864—1917年,广州海珠人)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1902年7月12日梁诚以记名简放道赏三品卿衔被任命为驻美国出使大臣,1903年4月5日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任,1907年归国。
(图为文报局封。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上海文报局发给出使美秘古墨国大臣梁诚。贴法国25生丁邮票三枚、1法郎邮票一枚。邮戳记录为:上海法国邮局1906年4月6日,日本长崎4月10日,美国旧金山5月1日,美国华盛顿5月17日。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与梁诚联系主要还是通过信函,单程时间需一个多月。)
梁诚从1904年12月到1907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内,与美国政府进行了多次交涉,据理力争要求退回多收的“庚子赔款”。梁诚追回的庚子退款用于兴办教育,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清华学堂的创立,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奠基人,清华大学校史馆这样介绍:为促成退款办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驻美公使梁诚致清政府外务部函说明退款兴学的意义)
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先生曾说:“我们清华大学的新生第一课,就是组织他们参观校史馆,走进展馆里面,首先看到的就是梁诚先生的照片,清华没有忘记梁诚,是梁诚直接催生了清华大学。”
(来源:央视网 2018年01月05日 16:05)
每一代人,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梁诚,或者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1921年清华学校出版《清华周刊建校十周年纪念刊》,其中《清华园与清华学校》一文说:“主持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一举,在我国由梁氏独争,在美国亦由梁氏首倡。……独梁氏的劳绩至今每人提及也没人知道,这是我们所不可不牢牢记住的。”一个世纪里,他的名字仿佛消失了。他成功据理索款兴学,通过退款留学的青年,后来也一个个如星粒出现在教科书和图书馆里,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者更被誉为“某某之父”。他不仅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更为民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沿着历史的甬道再往前走,终于在近些年,随着一批学者的考据研究和一批档案的公开,研究者感慨:梁诚是一位在“弱国外交”中闪光的人。知道他,因为他是清政府驻美公使,但这只是历史的一粒尘埃;纪念他,用“清华之父”才贴切准确,这是历史砂砾提炼后的晶莹。
(广州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陈列的梁诚先生专题展)
(备注:本文文字原创,参考《富马利中国见闻录》《发现·柔济》《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1899—1999)等书籍,广医三院、清华校史馆、海珠统战等公众号及央视网等。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特此致谢。)
(原载广医提灯人公众号 作者梁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