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造物有道·创意无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成果汇报展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举行。
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特别策划,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资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致公党广东省文体委指导、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策划主办。
本次成果展的核心理念是探索高附加值的传统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立足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科技创新视觉下传统手工艺的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同时立足数字新媒体的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将非遗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生活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展览现场,五十多位学员的作品涵盖传统手工艺汝瓷、千层底布鞋、贵州苗族服饰、彝族服饰图案数据化整理、石湾陶瓷、竹藤编艺等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结合视觉交互装置、VR沉浸式体验、AI辅助设计等前沿技术,体现了青年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再诠释的智慧与能力,开拓了将传统手工艺应用到当代家居产品、工业用品等设计领域的新思路。
成果汇报展开幕式上,设计师肖高凡研发设计的“时空隧道”互动装置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观众在沉浸式空间中与身穿民族服饰、演唱侗族大歌的虚拟角色实时交流,体验民族文化与数字艺术交汇所带来的震撼。另一个作品实时AI数字互动装置《生·芳》则是自然与科技的对话,观众在互动中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花。
设计师许栋樑带来的“绕言绕语”系列时装,以黔东南非遗染织技艺为灵感,融合青花瓷纹样与现代剪裁,展现出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与国际化审美,引发观众驻足拍照与热议。
成果汇报展策展人陈平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也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更可以成为产品设计的创意来源。
“‘创意100’的培训计划就是希望青年创意设计师们能够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审美要求、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求,让非遗的‘再生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呈现一种新的美学吸引力,实现文化遗产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陈平说。
据了解, “创意100”项目不仅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重点支持,而且还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以及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文化体育委员会的指导。
该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主导、社会协同、国际参与的品牌范式,不仅在粤、港、澳三地青年文化合作中发挥了平台作用,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高校与文创产业链深度融合,成功地形成了从人才培养、创意孵化到项目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未来,“创意100”项目将持续举办,进一步强化学员创意设计作品的可转化、可应用、可复制的务实性,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平台,与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网络,推动优秀学员作品与创意成果走出湾区、走向世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