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在东莞闭幕。
经过七个专场比赛的激烈角逐,表演唱《莫负中华满庭芳》等5个作品获音乐类金奖,群舞《獴獴热土》等7个作品获舞蹈类金奖,小粤剧《治水记》等3个作品获戏剧类金奖,对口快板《我的科学梦》等2个作品获曲艺类金奖。
此外,本届少儿艺术花会音乐类共评出银奖10个、铜奖13个,舞蹈类评出银奖12个、铜奖18个,戏剧类评出银奖5个、铜奖7个,曲艺类评出银奖3个、铜奖5个。
童真视角绘就时代画卷
闭幕式上,融合二十四节令鼓与狮鼓表演的作品《谷雨-绽》气势磅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本次花会作品汇聚全省精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表演唱《粤疆遇见》《又见叶子花》融合地域特色、奏响青春旋律;舞蹈《弦起春来早》《驯鹿人的孩子》展现童趣视角、抒发希望欢乐;音乐剧《当我穿过白云》《“ai”莫能助》聚焦现实生活、放飞孩童梦想;粤曲表演唱《醒狮扬国威》、粤曲说唱《刘胡兰》展现扎实功底、传承岭南文脉。
同期开展的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汇集121件获奖作品,其中美术类一等奖14件、二等奖21件、三等奖36件;书法类一等奖10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25件。这些作品风格多样、天真烂漫,有用彩绳营造编织效果的疍家水乡图景,也有用手工营造立体效果的龙舟欢庆画面。这些作品于7月24日至8月5日在东莞市文化馆展出,成为最鲜活的美育课堂。
传统根脉滋养未来枝芽
本届花会除7场专场决赛外,还按门类举办了4场专家点评会,组织花会决赛专家评委与参赛作品主创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专家评委们认为,本届花会作品具有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扎根生活,与时俱进;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贴合童心,守护童真等多个特点。
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姚峰认为,本届花会作品岭南特色鲜明,传统童谣的改编、粤曲唱腔的融合、潮州锣鼓的运用,不仅让作品本身增光添彩,更为基层群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广东群文作品一直走在创作前沿,是时代的表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负责人刘惠子指出,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短视频时代,如何快速切入主题是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姚志强表示,作品只有主题、情感、技巧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打动观众。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梁玉嵘认为,作品创作首先要考虑题材适不适合孩子演出,符不符合孩子身份,能不能突出孩子的优势与特点。
省群众文艺创排基地负责人、省聘群文作者也参加了本次花会。广州市文化馆创排基地负责人余瑞丰在点评会后表示,接下来将组织团队人员消化吸收评委们的意见建议,将本次花会的所见、所学、所思融入未来的创作规划与作品孵化中,努力推出更多新时代的优秀群文作品。
群文活动持续出新出彩
自1986年肇始,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三大主题,历经39载淬炼,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影响最广的群众文化品牌。全省各地构建常态化赛事与省花会联动,“省市协同、赛创互促”的美育生态圈已然成型。
近年来,广东以国家“群星奖”、省群众艺术花会、年度作品评选等为平台,发挥群众文艺创排基地孵化功能与省聘群文作者示范引领作用,遴选公布“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艺美乡村文化社团”,打通“创作—编排—演出”全流程,建立常态化作品研讨与打磨机制,为培育群众文化创作人才提供了厚壤,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二十届群星奖评奖中,广东《最后一球》等8个作品入围终评。
随着花会旗帜的传递,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落下帷幕。2026年,广东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花会将在中山市举办。
【获奖者说】
本次花会舞蹈类金奖作品《夺锦》的辅导老师杜海表示,这部作品的灵感深深扎根于东莞独特的龙舟文化。为了完美呈现,团队历经两年前期准备,通过深入采风提炼龙舟精神,将划龙舟等动作元素艺术化地转化为充满童真的少儿舞蹈语汇,最终用孩子们的舞姿讲述了家乡东莞的龙舟文化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是代表省内少儿艺术最高水平的赛事,这次获奖我们特别激动。”曲艺类金奖作品《我的科学梦》主创蒋志雄介绍,该作品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基础原型创作,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技术,在孩子们在心里种下科学梦的种子,希望他们长大后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文|记者 黄宙辉 石梦卓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林振烽 莞文化馆宣
视频|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