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东西方“预言的寓言”:范勃新展在顺德和美术馆开展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梁善茵、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5-03-25 21: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梁善茵、朱绍杰  2025-03-25
展出范勃近年来创作的包括手稿、绘画、装置等在内的全新系列作品

3月24日,当代艺术家范勃的大型个展“预言的寓言”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和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范勃近年来创作的包括手稿、绘画、装置等在内的全新系列作品,创变出一个象征与想象的空间,现场观者如潮。

在和美术馆的入口水池中,雕塑《美杜莎的倒影》倒映在水中,美杜莎那双拥有石化他人能力的双眼,此刻正垂眼望向水面上随水波而扭曲的自我的倒影。作品开启本次展览主题,通过对神话的“祛魅”,观照现代社会中的现状。

戏谑性的反差设置

“这个展览从体积、质感、材料到空间,呈现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它既有传统基础,也有当代意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王小松介绍。

展厅入口处,《边界》中的神像被挤压在逼仄的画框内,本该存在于“巴洛克”画框中的诸神像,却被放置在了对面的白色幕墙上,以俯视众生的姿态凝视着往来观展的人群。这些被解剖式的标本载体,展示艺术家对文化自省的重视和转化。

一楼展厅上方悬挂的《预言的寓言》雕塑群则刻画了神祇“陨落”的图像:头缠绷带的波塞冬、折翼的维克托里亚、插着氧气管的阿波罗……范勃表示:“阿波罗本是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却需要通过吸氧来延续生命。这种戏谑性的反差设置——氧气罩也好,眼镜也罢,一个极小的物件,却对传统语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另一侧,以卢浮宫中的雕塑《波尔塔塞的斗士》为原型的雕像《英雄》被打扮成小丑,躯体“穿透”了楼层。在本次展览中,范勃在创作中不断地转化作为精神凝聚物的神像,并将之与其他现代事物相互联系,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感和冲突感,隐喻心灵世界的变化。

反观生命的“隐喻”

二楼展厅展出了范勃所创作的“背影”“姿态”系列布面画作、“复相·变异”“切片”“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等“绘画笔记”式画作,为观众展示了一部反观生命的心灵诗剧。

多张画有药片、器官和分子式的“绘画笔记”被放置在镂空脚手架上,呈现出重重叠叠、歧义纷飞的“灌木丛”式的语义世界。西地那非药片溶解后的蓝色、中药十全大补汤干涸后的黄色,鲜明斑驳的色块形成了新的语意。

范勃告诉记者,药物的介入代表一种身体欲望,与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这也与我之前作品中的药物线索相联系,‘药’既隐喻一种治愈的功效,同时又构成某种思想的引线。”

展厅里一组巨幅的神像背部作品尤为引人瞩目,远望去,诸神背脊如同山峦般壮硕,却渐渐退隐到沉沉的暮色之中。

范勃表示,“海还可以是人类历史与政治角逐场域中的某种见证,当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和重塑,当现实与幻影均渐渐退去,似乎最终留下的也就是这苍茫却又无言的海域。”

范勃表示,对人的存在状态和感知方式的关注,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条线索。从早期的架上绘画到如今的多媒介呈现,他不断寻求创作形态的新变,在一系列关于身体感知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关于精神或灵魂的追问。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渠岩指出,这次展览体现范勃从绘画到多媒体的转型,并通过视觉的方式对社会议题进行很好的表达。


东西方语法的文化转译

影像《归途》中,希腊神像与《山海经》诸种异兽交错并置;而在作品《姿态》中,手持玫瑰的西方神像与穿戴盔甲的东方神像隔空对视。

范勃从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内核和表现语言,对其进行当代性文化转译和创造性转化。

“这里面又有一条隐藏的线索,那就是以隐喻的修辞观照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并不执着于某一媒介,而更看重的是整个创作思路和观念的演进。”范勃说。

“范勃是特别善于给观众提出问题的艺术家,期待大家从作品里对当下与未来都能产生新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梁善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