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红玫瑰》:深入历史肌理,探寻信仰源泉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8-01 00: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08-01
将我们带回到风雷激荡的土地革命时期

文/西篱

王国梁是我较为熟悉的资深作家,我读过他的多部作品,为他在红色题材领域深耕的精神感佩,也被他的成就所惊艳。他的文字朴素优美,叙事流畅,刻写人物精准,不夸张,不粉饰,情节推动自然又富有吸引力。

《红玫瑰》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根基、以澎湃激情为内蕴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段被文学重新照亮、被深情灌注的峥嵘岁月。作家以优美的书写和深沉的历史情怀,将我们带回到风雷激荡的土地革命时期。

书中,那朵扎根于岭南沃土、饱含血性与理想的“红玫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再次触摸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脉搏。

这部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古大存同志这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岭南革命先驱。在王国梁的笔下,古大存同志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他如大地深处的熔岩,在严酷斗争中巍然屹立;他像带刺的红玫瑰,在荆棘丛中绽放光华。

古大存同志和他战友们身上所展现的,正是那代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浩然正气与崇高信仰。通过《红玫瑰》的深情叙述,古大存同志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视死如归的勇气、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赤子之心,穿越时空,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红玫瑰》的成功问世,也为我们深入探讨纪实性红色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文本。它印证了红色纪实文学的生命力,正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深刻统一。王国梁在创作中并未停留在史料的简单借用和铺陈,而是以文学的刻刀,精心雕琢人物的灵魂,挖掘历史褶皱中的情感与温度。他用小说的艺术张力,让那些沉睡在档案中的名字重新呼吸、重新呐喊、重新行走在我们面前。

我想,王国梁的创作至少给予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优秀的纪实性红色文学,要深入历史的肌理,探寻信仰的源泉。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挖掘革命者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崇高性。

其次,要避免简单的教化。只有以人性之光烛照宏大叙事,让革命者的理想、牺牲、喜悦与苦痛,以可感可触的个体生命体验呈现出来,才能引发当代读者的深度共情。

第三,要赋予历史以当代的解读与回响。要思考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让红色传统在文学叙事中焕发出激励当下的磅礴力量。

作为读者,我很感谢王国梁在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红玫瑰》让我们看到,红色题材并非只能以刻板的面目示人。它完全可以承载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撼动人心的力量,也完全可以成为一座桥梁,让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让信仰的光芒穿透时空,落到我们的肩上。

我们要向王国梁同志学习,要从先驱者的历史和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与力量。要用手中的笔,深情描绘那些为信仰燃烧的生命,用心用情创作更多像《红玫瑰》这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这无疑才是对革命先烈最深切的缅怀,也是对红色基因最有力的传承!

(西篱,本名周西篱,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