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戴伟华深度解读刘禹锡岭南诗篇:“羊城八景”与“海阳十景”同属一种人文景观体系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郭子扬 王沫依 钟振彬 发表时间:2025-08-18 18:48
金羊网  作者:郭子扬 王沫依 钟振彬  2025-08-18
从唐诗中探寻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郭子扬 王沫依

图/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观察连州时期刘禹锡的日常写作,能够让我们看到,唐代岭南与中原的文化互动早已深入。”8月17日下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大讲堂》第六期讲座如期举行。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戴伟华以“刘禹锡的岭南日常:从诗文里读懂唐代文人的生活”为主题,带领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空,从唐诗中探寻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刘禹锡连州书写

打破“岭南蛮荒无文化”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被贬任连州刺史,开启了与岭南大地的深刻邂逅。戴伟华表示,在连州四年有余的贬谪时光,对刘禹锡的创作生涯具有独特意义。在连州,刘禹锡以文人的敏锐,发现了岭南山水人文的独特之美。

戴伟华开宗明义地指出,观察刘禹锡的岭南诗篇,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窗口,触摸彼时中原与岭南文化的交融温度。“唐代文人的笔墨从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延伸到政务、交游、自然观察等方方面面。刘禹锡的诗作,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即生活’的生动案例。刘禹锡在连州时期的日常书写,彻底打破了以往‘岭南蛮荒无文化’的刻板印象,唐代岭南与中原的文化互动远比想象中深入。”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刻板的,但诗歌的表达丰富多彩。”戴伟华表示,刘禹锡来到连州后,以当地的自然山水为题,写下了组诗《海阳十咏》,构筑起唐代岭南第一人文景观群,“这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景观体系,是文学与岭南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

通过《海阳十咏》,岭南山水从自然存在升华为文化符号。在戴伟华看来,这种“景观诗化”的实践,为后世“羊城八景”等人文景观体系奠定了基础。“‘羊城八景’和‘海阳十景’同属一种人文景观体系。”戴伟华表示,“羊城八景”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展现了岭南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我们研究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回望过去,更要重视当下、展望未来。”

文人风骨:

在逆境中重建精神家园

刘禹锡被贬岭南期间,曾修建“吏隐亭”,这一建筑背后隐藏着诗人心境的深刻转变。戴伟华分析道,“吏隐亭”既是诗人政治失意的避风港,也是精神重建的起点。

这种“在逆境中创造生活美学”的智慧,在《观棋歌》中有生动体现。史料记载,刘禹锡常与棋僧儇师、浩初对弈,《观棋歌》首次系统记录岭南围棋艺术,成就“岭南第一棋局”的文化佳话。

戴伟华指出,彼时的围棋可被视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儇师从长沙翻山越岭至连州切磋棋艺后,携岭南“仙弈”特色北上长安,形成“中原-岭南-中原”的文化双向流动,这一过程使中原哲思与岭南奇幻相互滋养,两地文化并非单向输入,而是双向互动。同时,刘禹锡将围棋与诗文、山水结合,为岭南注入了中原文人的雅文化基因,更是影响了后世岭南文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交融作用,还体现在刘禹锡编撰的《传信方》中。面对连州疾疫,他向好友薛景晦、柳宗元求教药方,结合自己平素搜集并经实践验证的方剂,编成《传信方》以“简便廉验”之方,解瘴疠之苦。

不以“隐”逃避政务,编《传信方》解民疾苦,又以观棋、品茗等雅事丰盈精神,从而实现“吏”与“隐”的深度融合,刘禹锡的种种日常,首次在岭南验证了“吏隐”思想的普适性,为后世贬谪文人提供了精神原型。戴伟华表示,在唐代,被贬至岭南被看作是个人的不幸,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原与岭南文化的交流。“岭南是地理上的文化区域,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但从文化交流方面看,刘禹锡、韩愈等贬官,实际上为岭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正值暑假,本期岭南大讲堂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孩子意犹未尽,纷纷就刘禹锡诗作中的细节与戴伟华展开交流。一位学生表示:“戴教授所讲的‘海阳十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岭南景色与传统文学交融的魅力。”

2025《岭南大讲堂》还将继续邀请广东省内外文、史、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讲座,持续聚焦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跨界视角解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公众献上更多文化盛宴。敬请继续关注。

嘉宾:戴伟华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