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岭南,暑气未消,云山叠翠,学术正浓。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一股青春的力量正在汇聚,一场思想的盛宴正在开启——8月22日,2025年度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正式开营,25支青年学术团队在此启航,共同书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青年篇章。
优中选优:25个工作坊获立项
会上,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许德友宣读了《关于2025年度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立项的通知》和《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立项名单》。他提到,创建青年学术工作坊是省社科联着力推动社科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深度转型,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这一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社科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基地,也是广东打造高水平青年社科人才队伍、推动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后,省社科联党组领导为25位工作坊牵头人颁发了立项证书。在前期申报阶段,共吸引了500多支团队踊跃申报,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遴选出25个青年学术工作坊。
韶华之声:青年学者的初心与答卷
青年学者的声音,成为开营仪式上的另一道风景。他们带着对研究的热忱与思考,讲述着以学术研究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数字经济赋能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研究”工作坊牵头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林峰衷心感谢省社科联搭建青年学术工作坊平台,让青年学者能够共享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他表示,工作坊将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工作坊牵头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亮表示,工作坊将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类型海洋牧场的运营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和政策支持路径,同时探索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学者力量。青年学术工作坊的建设,离不开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作为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
暨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黄晓燕认为,青年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是学术创新的生力军。他表示,暨南大学将以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为新起点,持续完善平台体系、优化培育机制、强化使命引领,并真诚期待与省社科联、兄弟高校一道,携手打造青年学术交流的“广东品牌”,共同谱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广东篇章。
华南农业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唐家林则围绕强化科研平台、构建青年人才培育机制、优化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对青年学者的“托举计划”。
以刊为桥:点亮青年学术的成长灯塔
本次活动还邀请省内知名学术刊物主编,为青年学者搭建起学术成长的“灯塔”。《国际经贸探索》责任编辑周雯表示,《国际经贸探索》作为省属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定会全力配合省社科联,共同建设好“青年学术工作坊”这一重要平台,继续为广东青年学者提供发表平台和通道,让更多原创成果见刊传播。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主任王升平认为,青年学术工作坊既是支持青年开展理论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也是繁荣广东学术的重要抓手,而这正与学术期刊的使命高度契合。他表示,《岭南学刊》《公共治理研究》将与青年学术工作坊在举办学术活动、选题策划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青年学者搭建更加便捷的学术舞台。
广州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广州大学学报》期刊中心副主任袁红平围绕健全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为把青年工作坊打造为全国青年学者向往的学术舞台分享了宝贵建议。
《南方智库专报》主编郑红军认为,青年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要紧扣国家战略和广东发展大局以及广东的优势学科特色来凝练选题,坚持深入调研和创新驱动,持续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李振武为25位青年学术工作坊牵头人介绍了论文写作、发表的方法,并希望借助青年学术工作坊,把更多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成果推向学术前台,为广东学术繁荣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拔节向上:在广东学术热土锻造“青年粤军”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作总结讲话,他向25位优秀青年学术工作坊牵头人及其团队成员致以热烈祝贺,向为本届工作坊倾注心血的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广东社科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
放眼时代重任,李宜航强调,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广东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省委擘画的“1310”具体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奋进航向。哲学社会科学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经天纬地之学”,其根本价值在于经世致用。省社科联新一届班子履职以来,始终坚持围绕“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任务,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李宜航认为,社科研究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队伍的活力在青年。为了让青年学者无后顾之忧地搞研究,省社科联已系统性推出扶青举措:全流程、闭环式的培养计划,“1+1+1+10+N”的多元平台体系,还有1000万元的广东青年学术原创出版基金……每一项政策都像一级台阶,让青年学者有台阶可登、有阶梯可攀、有桥梁可走、有平台可上。青年学术工作坊,正是这份“扶青诚意”的集中体现。它不只是普通的课题项目,也不是简单的学术沙龙,而是发现青年才俊、涵养创新生态、锻造实战能力、服务主战场的“先锋营”“孵化器”。
李宜航对青年学者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坚持开展“深扎一线”的田野调研,走出书斋、走进工厂车间、走进乡村海域,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二是要持续组织“交叉碰撞”的学术会议,打破学科壁垒,在思想交流中激发灵感,在融合中探寻新路。三是要努力产出“顶天立地”的学术成果,既要登得上高水平学术期刊,更要能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主战场克敌制胜的“实招”和“利器”。
为全力培育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粤军”,李宜航提出了“三步走”举措:一是架设成果转化“快车道”,破除供需壁垒,让学术成果快速对接实践需求;二是打造成果孵化“强平台”,厚植创新沃土,为青年学者提供全周期支持;三是构建人才成长“新阶梯”,锻造青年俊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李宜航强调,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当好“服务员”和“质检员”,对青年学术工作坊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工作坊真正成为锻造“青年粤军”的淬火熔炉。要打通转化渠道,搭建成果直达主战场的“高速路”,确保青年学者的智慧能快速传递到决策层面,真正实现学术为民、服务发展。李宜航希望以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开营为新起点,凝聚广东社科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合力,共同携手书写广东青年社科工作者勇担时代使命、贡献强国智慧的壮丽篇章。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党组成员、兼职副主席、《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一级巡视员钱永红、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出席活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农科院、广东省社科院、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等社科处、科研部有关负责人,省社科联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省内知名学术刊物编辑和媒体记者80余人参加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