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韦皓撰文:东莞如何激活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8-29 15:5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08-29
以“素人写作”的炽热点亮东莞的文化星空

文/韦皓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新大众文艺的潮起充分彰显全民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

近年来,东莞着力培育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千万劳动者将沉甸甸的生活积累熔铸成璀璨文艺作品的同时,东莞的文化星空也因无数普通人的创作而熠熠生辉。

以“素人写作”的炽热点亮东莞的文化星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

东莞念兹在兹,在中宣部、中国作协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践行着新大众文艺由人民书写、书写人民、影响人民,推动普通劳动者从“剧中人”成为“剧作者”,成为新时代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强大动能。

东莞新大众文艺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那些带着生活粗粝质感的素人创作。

2025年,当中国作协公布年度重点扶持项目时,“烧烤诗人”温雄珍的《在炭火上安居》与“清洁女工作家”王瑛的《擦亮高楼》成功入选,让新大众文艺的东莞实践样本进入全国视野。

这些作品让“普通劳动者”成为创作主体,书写场景从“打工文学”中的工厂车间、城中村走向城市生活的广阔天地,深刻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也展现了普通人的奋斗和梦想。

在系统培育下,东莞“素人写作”已从个体现象升级为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东莞不断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扶持体系,积极搭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平台,联合花城出版社推出首批6个项目的“新大众文艺丛书”,在东莞市文联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仪式上,一次性签约四大类100位创作者,其中多数为新大众文艺创作者。

更为瞩目的是,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专门为东莞36名素人作家组织作家研修班,从放慢脚步捕捉市井对话的送煤气工唐春元,到聆听石语、雕琢生命的“石材厂诗人”曾为民,再到心怀“写作梦”的体育工作者章新宏,素人写作者们在文学殿堂徜徉追梦,在国家级平台淬炼提升。

东莞新大众写作现象,继宁夏“西海固文学现象”、湖南益阳“清溪文学村庄现象”之后,成为中国新时代文学中的一大文学现象,《人民日报》、新华社、《文艺报》等派出采访团队进行深度报道并推出系列专版,《人民日报》称:“新大众文艺‘潮涌’东莞,不仅是文艺服务与文艺创造的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解题思路。”

八面来风,群星灿烂。“素人写作”炽热的背后,是创作者将东莞从“他乡”变作“我城”,用汗水浇灌着城市发展的每一寸土地,将那些未被生活磨灭的诗意与热忱化作文字,折射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以独特路径践行文化自觉的坚定步履。

“每一滴汗水都应该被看见,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被看见。”

东莞从未忘记来时的路,更不会忘记千千万万洒下辛勤汗水的耕作者们,始终珍重千万城市人口的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构建“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交融共生的新工业文明实践形态,不断促进人文精神与工业城市共情共鸣、共生共荣,奋力将“素人写作”打造成为新大众文艺湾区叙事的实践样本。

以“技术赋能”催生多元共生的新大众文艺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东莞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积极拓展平台空间,将内容生产、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权力赋予更具广泛性的人民群体,不断培育大众文艺新生态、新动能,使新技术、新媒介成为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最大增量。

拥抱新技术,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唱主角”。

构建“东莞文联”“文化莞家”等新媒体矩阵,《东莞日报》新大众文艺副刊以及“素人写作”“东莞作家”等新媒体平台照亮了无数草根写作者的梦想,创号当月吸引超15000份投稿。

聚焦新观念、新主创团队,运用机械舞美、激光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团队打造的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走向全国,被《中国文化报》点赞“藏着新时代群众文艺的‘心跳’”。

推出“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品牌,举办“小而美”“在身边”的精致音乐会79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超6000万人次参与,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推动文艺精品大众化、普惠化,将舞台交给人民,由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创作演出的《东莞东》青春版,以更年轻化的表达、沉浸式的方式贴近大众,深刻诠释东莞新大众文艺的时代使命。

借力新媒介,让更多的优秀作品直抵人心、彰显价值。

全面对接国内外主流媒体以及广东四大国际传播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从“素人写作”到工业摄影、公共艺术、大众戏剧、通俗歌曲、行业短剧等广阔领域,全方位去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常平小戏小品基地14次摘得国家级奖项,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成为国家示范项目。

退休干部李志良用镜头忠实记录“东莞制造”的辉煌与变迁,系列作品《牵引线》斩获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家李景湖用工业废料创作装置艺术,折射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蝶变之路。

非职业组合“太阳之子”坚持18年创作,作品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网播放量突破2.2亿次。

以“文化强市”厚植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时代号召下,2023年东莞高位统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构建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创新打造“东莞创作”等十大文化品牌,大力推动东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推动文化场馆体系化、联盟式发展,创新拓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组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莞空间“四大联盟”,不断夯实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基础。

向阳而生,为时而著,多措并举激活文艺创作“一池春水”。

将文艺高质量发展纳入文化强市建设重要内容,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以“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大举措全流程护航精品诞生。

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签约创作扶持等政策,以守正创新聚力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累计支持项目超466个,资助出版作品集超210部。

推进文化强市集成式改革,艺术职称评审向所有24个艺术类别的“文艺两新”全面开放,打破身份限制培育新时代文艺人才。

薪传莞艺,垒石成山,突出打造名家“传帮带”文艺人才培育体系。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中国作家第一村”,推进樟木头官仓村2万平方米客家建筑群连片改造,建设一批作家工作室、作家村展馆、打工文学之家、驻创基地、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集成创作研讨、版权交易、影视改编、文旅融合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

目前已进驻作家97位,其中国家级作家、评论家65人,培养素人写作者成为职业作家、评论家10多人,出版文学作品近700册,有8人获“鲁迅文学奖”、4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推出文学创作“揭榜挂帅”计划,设置“新大众文艺”研究课题,激励优秀作家揭榜攻关,力促聚名家、出名作。

东莞,这片曾经以“世界工厂”著称的土地,正成为点亮“劳动者星辰”、映照“人间烟火诗意”的文化绿洲。

未来,东莞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以“国际制造名城”的独特基底为墨,以千万劳动者的生动实践为笔,用心用情去讴歌行进中的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载于《 学习时报 》2025年8月27日第5版,作者为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 

编辑:熊安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