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粤韵同源 华章共续”广西粤剧交流推广活动在广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是纪念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广西粤剧经典剧目展演、广西粤剧专题展览、两广粤剧传承发展交流座谈会等,向艺术大师红线女致敬,推动粤桂文化交流合作。
广西粤剧经典剧目有韵味
本次交流推广活动的广西粤剧经典剧目展演分为南派薪传、民族华章、经典承续三大篇章,汇集《芦花荡》《西河会妻》《合浦珠还》《海棠亭》《女驸马》《乾隆点状元》《目连救母》等经典与新编剧目选段,欧凯明、梁素梅、琼霞等多位粤剧艺术名家现场倾情献艺,更有致敬红线女老师的经典合唱《荔枝颂》,令羊城戏迷一睹广西粤剧的独有韵味。
在红线女艺术中心设立了为期一周的广西粤剧专题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广西粤剧在广西各地市的传承发展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正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效。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秘书长陈艳冰告诉记者,红线女老师抗日战争时在广西演出经年,一生都关注广西粤剧发展,并与广西粤剧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认为“广西是粤剧的半边天”。这次展览第一次把广西的粤剧力量通过图文形式进行综合展示,让我们感到广西粤剧发展史上拥有着肥沃土壤。
粤桂两地的粤剧艺术家、学者还齐聚一堂,围绕粤剧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度对话与学术研讨,共同探索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之路。
此外,本次交流推广活动的另外两场展演已于10月12日在广州粤剧院红线女大剧院举行,分别上演由红线女弟子琼霞领衔主演的红派新编粤剧《唐母兰馨》、广西邕剧《天香》。
“我第一次看邕剧,感到广西拥有自身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邕剧《天香》以一对青年男女的婚恋为线索,把乡村振兴、青年创业、科技兴农等多主题交织在一起。”观看完邕剧《天香》后,陈艳冰认为,这个作品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表达,还可发展成一个文旅项目,更有可能打造成广西横州的地方文化品牌。
广西粤剧是粤剧的重要分支
广西粤剧是粤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了“南派粤剧”的艺术风格。广西粤剧强调真刀真枪的武打、硬桥硬马的功夫、慷慨激昂的唱腔及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它保留了更多古老的排场和程式,风格更为质朴、粗犷。历经岁月沉淀,广西粤剧已成为南派粤剧的代表。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是广西籍艺术家。这些年他虽然生活在广东,但始终关注着家乡粤剧的发展。在他心中,广西粤剧有着一种特别的气质,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山水的灵气。广西粤剧不刻意追求华丽,却在朴实中见功力,在细腻中显深情。这是一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品格,也是最打动他的地方。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红线女老师的关门弟子琼霞用“同源异彩”“以人为本”“活态传承”三个关键词,道出她心里对广西粤剧的感受和期待。她在广西的创作与演出实践中发现,广西粤剧不仅保留了许多南派技艺的精髓,还融入了本土的表演艺术与风格,呈现出质朴清逸的特色。这种既承续粤剧基因、又深植于地方土壤的特质,正是艺术生命力的珍贵所在。
两广共推粤剧焕发新的活力
据介绍,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广西粤剧还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纽带。它融合了汉族与壮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作为广西各民族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西粤剧的创作始终着眼于讲好岭南故事与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对筑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家赋予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定位新使命下,广西粤剧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文化桥梁,并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着文化力量。
据介绍,自2013年起,广西南宁市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和文化走亲东盟行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粤剧的对外传播交流。
针对广西粤剧,广西南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目前,《广西粤剧剧本精粹》《广西粤剧百年图史》已出版。其中,《广西粤剧百年图史》是全国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广西粤剧百年图史》课题的核心成果,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广西粤剧发展史的著作,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
广西当地还非常重视广西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目前,广西拥有冯杏元、梁素梅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本次交流推广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进一步加强与广东在粤剧剧目创排、人才培养、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粤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许燕滨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