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艺录 | 大乘胡同5号院的红色记忆与文脉传承

来源:新快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0-10 21:44
新快报  作者:  2025-10-10

文/萧云松

大乘胡同5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华嘉社区,全国政协礼堂西面,在高楼林立的金融街地区,像是一处盆景,依旧保存着四合院的古老格局。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融街地区拆迁改造的洪流中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如今,我在搬离大乘胡同5号之前,回忆以往,搜寻史料,对这所居住了50多年的四合院的过往情形,做一点梳理。

爷爷萧克将军的房间

一、萧克将军的居所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爷爷萧克上将,居住于此。除了1970年至1973年,在江西云居山参加“五七干校”劳动以外,一直居住于此,直至2008年去世。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间有走廊与会客室隔开。走廊与会客室是清代建筑遗存,后院为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建筑受损,在上世纪80年代翻修的。

走廊为清代建筑

爷爷晚年离休后,创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中华文化通志》等大量工作,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开展的,前后院之间的会客室,就是开会的地方。全国近200位学者历时8年编纂的《中华文化通志》,分为序卷及历代文化沿革、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十典,每典下设十志,形成十典百志结构,共101卷4000余万字。庞朴、李学勤、汤一介、王尧、姜义华、孙长江等知名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中华文化课题,使院子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会客室内景,中间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开会常用的桌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南屋张国琦秘书的办公室里,见到一位长者,交谈之后方知,他就是当代藏学泰斗,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尧教授。向王尧教授请教藏族史学名著《青史》、《红史》、《贤者喜宴》,以及唐卡艺术等问题,使我受益良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乘胡同5号为继承发扬中国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一处交流的平台,一时间人文荟萃,中顾委的老同志、学界的老专家聚会于此,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感。

爷爷萧克之所以能团结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完成《中华文化通志》的编撰工作,一方面是他本人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是他勤于学习。建国以后,爷爷萧克长期从事军队院校教育工作,与专家、学者交流甚多,肯于谦虚地向他们请教,与他们畅谈古今中外。他热爱读书、手不释卷,我印象中,爷爷每晚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就开始读书、看材料,直到半夜一两点钟,日日如此。

高大的白丁香树

我从5岁起,被爷爷要求练习书法,开始用的字帖是他亲自用毛边纸裁开,装订成本子,又亲自用红墨水整整齐齐地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地手写楷书,让我用毛笔描红。他对持笔姿势极为讲究,持笔不规范,立即纠正。印象中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不肯写字,还被爷爷用尺子打过手心。他还要求背诵《楚辞》,也是亲自把《九歌•东君》等诗篇抄录下来,指着文字,逐句领读,然后讲解,讲到“举长矢兮射天狼”时来了兴致,比划着弯弓射箭的姿势,要一箭射落天狼星!当时背的什么“兮”什么“兮”……后来成年以后发现,很多都是湖南口音,与普通话念法不同,但或许与《楚辞》本来的发音更接近。

在与朋友谈论这些成长经历时,朋友们大多很难想象一位开国上将对后代的教育,竟然会关注这些。

令人惭愧的是,我现在的读书习惯已经算是荒废了,回想起童年、青年时代,在大乘胡同5号生活,在爷爷的影响下,每天不读几页有意义的书都不好意思。

爷爷在战争年代创作的小说《浴血罗霄》,也是晚年在这个院子里整理完成,最终出版的。原稿比正式出版物长许多,该书出版时经过反复斟酌,做了较大的精简。

《浴血罗霄》是萧克于1937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8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牡丹盛开,春日窗前

二、宋哲元将军的居所

根据央广网2014年援引《北京晚报》的报道,“大乘胡同1号、3号、5号,曾是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将军的故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宋曾在此居住”。

大乘胡同5号与以东、以北的平房建筑,原为抗日名将——宋哲元的故居,宋哲元二十九军“喜峰口大捷”,彪炳史册;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就是歌颂二十九军109旅赵登禹大刀队的。

这篇来源于《北京晚报》的文章中写道:“(大乘胡同1号3号)院子里靠北侧的平房等多处都有房屋拆除,拆迁工人说有些房子年头挺久远,但是当时的建筑质量是相当不错的。”老房子的建筑质量,令拆迁工人都由衷赞叹!

这一片平房四合院是规划中的绿地,大乘胡同5号保存得相对完整,1号3号已经开始拆除。

查阅史料,大乘胡同的这片四合院,在清代时,曾是道光时期大臣——穆彰阿宅邸,大乘胡同5号会客室墙壁磨砖对缝,具有清代建筑特色。前些年文物部门曾来此调查,但尚未认定为文物建筑。

从走廊看前院

三、值得保护的文化园地

我在与做腾退工作的相关人员的交流中得知:不排除拆除原来建筑的可能性。近些年来,一直传说这里要改造成绿地。

记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在萧克去世以后,还来过大乘胡同5号,与奶奶蹇先佛谈论,应该保存这一处四合院,将来不要拆除。

爷爷给我写的一张46x17厘米的纸条,抄录王安石诗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提醒家人要警惕“豪华、逸乐”,保持朴实本色

爷爷萧克,作为一代“儒将”,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大乘胡同5号承载着“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彰显着“爱国、忠诚、勤学、求真”的优良传统。在银行、保险公司、高档酒店林立的金融街地区,如果能保存这一片建筑,妥善地开发利用,使这里成为弘扬正能量的园地,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青年人拥有一片缅怀先辈,思考责任与担当的心灵家园。

大乘胡同5号与周边的平房四合院建筑,是金融街地区难得保存至今的,贯通清代、民国、建国以来的综合建筑,如果不加干预,任由其被彻底拆光,将造成太多的遗憾!

萧云松

2025年10月6日

作者简介:萧云松,1973年出生,艺术家。先后就读于北京132美术职业高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现代彩墨画创作。先后就职于北京鲁迅中学、北京四中,担任美术教师,现任北京居士林副理事长。在北京琉璃厂、798园区、以及其他城市举办过画展、讲座等。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