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再登湾区舞台,带来昆曲极致之美|大湾区艺术节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5-10-18 19: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5-10-18
“百戏之师”的古典雅韵与湾区舞台的现代活力碰撞交融、交映成辉

10月17日晚,广东艺术剧院舞台上“春色如许”,“双梅”绚丽绽放——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特邀)与俞玖林领衔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展演剧目精彩上演。

“百戏之师”的古典雅韵与湾区舞台的现代活力碰撞交融、交映成辉,令现场观众美醉其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在演出开始前,沈丰英与俞玖林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他们的艺术心得以及在大湾区的演出感受。

浓缩“美”与“情”的精髓

当晚的演出精选了《牡丹亭》全本里的《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八折戏,在近三个小时的呈现中,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奇缘娓娓道来。

精华本犹如一条精心串起的珍珠项链,将生与死、梦与真、悲与喜无缝衔接,完全浓缩了《牡丹亭》的“美”与“情”的精髓,为大湾区观众奉献了一场至情至性的昆曲盛宴。

舞台上,沈丰英饰演的杜丽娘,嗓音清丽婉转,身段柔美典雅,将少女怀春的羞涩、梦中相会的欢愉、为情而死的决绝以及还魂重生的欣慰,演绎得层次分明,动人心魄。

俞玖林饰演的柳梦梅,扮相俊朗,风度翩翩,其唱念做表尽显小生行当的儒雅与深情,尤其在《幽媾》《回生》等折子中,将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刻画得入木三分。

两位艺术家长达二十余载的默契配合,使得剧中人物的情感流动自然真切,令观众完全沉浸于这段超越生死的四百年爱恋。

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位梅花奖得主的再次携手合作,也是羊城观众的一大期盼。作为原班主演阵容,沈丰英、俞玖林与青春版《牡丹亭》一路相随、共同成长。青春版《牡丹亭》至今已演了540余场。

俞玖林认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体悟越来越丰富了,“早期更多是本色出演,随着舞台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增加,对柳梦梅的演绎更具深度和广度。除了与杜丽娘的爱情线,角色关系网以及时代背景线索也会在人物诠释上有所体现。”

“能够21年专注于一部剧,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沈丰英告诉记者,青春版《牡丹亭》贯穿了她的艺术人生,作为昆曲演员的淬炼都凝聚在这部剧里。

守正创新令剧目长盛不衰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汇聚了文化戏曲界精英共同打造。它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其“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

演出在完美保留昆曲传统唱腔与表演精髓的同时,在音乐、服装、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审美的现代化创新。音乐上融入现代审美,丰富了表现力;服装设计淡雅,采用传统苏绣工艺,宛如移动的中国山水画;舞台恰当留白,配合书法水墨景片,营造出古典写意又不失现代美的艺术场域。

尤为重要的是,“青春版”并不仅指演员的年轻靓丽,更在于它成功“把昆曲的青春生命召唤回来”。

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这部剧作本身即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歌。它的上演,始终吸引着大量年轻观众,让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昆曲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艺术节助更多观众了解昆曲

自2004年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已在海内外巡演超过540场,直接入场观众超百万,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昆曲热潮。

此次是该剧第四度登台广东艺术剧院,不仅印证了这部作品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也体现了大湾区观众对《牡丹亭》的深厚热爱。许多忠实戏迷已是“N刷”,还有观众慕名跨城前来。剧场内座无虚席,观演气氛热烈。

本次演出,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更是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湾区传播与交流的生动实践。经典昆曲与活力湾区的这次美好相遇,丰富了大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沈丰英认为,对于戏曲人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互相学习的平台。

“昆曲作为小众的高雅艺术,在当下需要传承推广。传承不仅仅是演员的传承,更重要还有观众的传承。”在俞玖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可以让更多不了解昆曲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欣赏昆曲。此外,不同门类的艺术也有机会相互学习、切磋交流。期待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办得更好。”

文、视频 | 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王申昊 通讯员 林桑桑
图 | 广东艺术剧院提供

编辑:何文涛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