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 从舞剧《醒·狮》说起:近年来的广东舞剧何以独领风骚?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0-19 21:2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10-19
近年来的广东舞剧又何以独领风骚?

文/仝妍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评协副主席]

2025年10月11日,广州歌舞剧院的舞剧《醒·狮》自2018年首演后七年登台亮相“2025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应主创团队之邀,笔者前往广东艺术剧院观看这部口碑好、人气旺的舞剧。

当晚,剧院内满满当当,无论是银发长者还是天真孩童,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舞台世界里,品味着岭南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温情,同时也感受着近代历史中民间的“硬核”反抗精神。剧终谢幕时,观众给予演员们连绵不断的掌声与叫好声。

舞剧《醒·狮》截至2025年已演出超300场。该剧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提名名单。

历经七年的舞剧《醒·狮》,何以仍旧获得观众持续的拥趸?何以持续从“荷花奖”冲击至“文华奖”?近年来的广东舞剧又何以独领风骚?

“醒”狮:从“非遗舞剧”到“舞剧粤军”

2018年,由罗丽编剧、史前进任总导演、钱鑫和王思思任总编导共同打造的舞剧《醒·狮》,首开以非遗传统舞蹈项目为题材进行民族舞剧创作的先河。广州歌舞剧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广东醒狮”为题材、以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为主题,讲述了广东地区舞狮民俗的生活故事与三元里抗英的人民抗争故事。

 这两个故事虚实相连,既可凸显舞剧的“可舞性”,又可兼及舞剧的“戏剧性”,一如于平教授的时评《民族的尊严 醒狮的魂——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中所言:“‘以醒狮为题材’体现出舞剧创作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南狮’所具有的‘可舞性’,更在于这种‘可舞性’的载体所置身的语境——那个因抵制‘鸦片贸易’而引发列强入侵的广州城郊‘三元里’。”由此,舞剧之名“醒·狮”,指向该剧既有鲜活生动的舞狮争霸“戏剧场景”,更有群情愤慨的民间抗英“历史背景”。

《醒·狮》之后,广州歌舞剧院与青年编导搭档钱鑫、王思思,继续打造了舞剧《龙·舟》和《英歌》,在2025年广州歌舞剧院60周年院庆之际以“岭南三部曲”之名推出。

毋庸置疑,广东舞剧创作深受岭南文化的滋养,舞剧创作的叙事视角大多聚焦广东的平凡人、身边事、家常物,如《醒·狮》里舞台上的市集、茶楼等场景以及鸡公榄、说唱等表演,南音粤韵与南拳狮舞相映成趣,岭南烟火、激昂斗志直抵人心。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赋能,让舞蹈的叙事与表达在戏剧逻辑和框架内穿越过去到当下、跨越台上和台下。

近年来,广州歌舞剧院与广东歌舞剧院、广州芭蕾舞团以及深圳歌剧舞剧院连续推出多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舞剧,“文艺粤军”之“舞剧粤军”一展奋楫争先、勇攀高峰的气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如广州歌舞剧院的“岭南三部曲”之《醒·狮》《龙·舟》《英歌》,台上昂扬舞动的不只是“广东醒狮”“木鱼歌”“赛龙舟”“英歌”等广东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不同时代“广东精神”的文化象征与现实图景。

“醒”目:新中式审美与新媒介传播

舞剧《醒·狮》之所以历经七年热度不减,一方面是成功地对岭南文化IP——醒狮进行了艺术加工与舞台转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舞台的新中式风格吸引了本土与外域的观众。

尽管舞剧《醒·狮》是彻彻底底的传统题材,但也同时具有艺术创作的现代意识与理念。如其舞台效果不仅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舞台上舞动的传统“狮头”道具实物与狮头“龙骨”的现代装置布景,加上幕屏上泼墨写意的“狮头”影像,三重符号叠加强化了舞剧审美意象的整体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共同呈现新中式的审美表达。

综观舞剧《醒·狮》的舞台,可以看见其舞美设计摒弃了繁复具象和高科技手段,以质朴、简约的岭南风情与中式意象,成为让剧本及表演看得见、听得清的终端。舞台上,“龙骨”和“条凳”制造的或静或动、或低或高的空间,让跃身而起的或人或狮,时而表现采高青的舞狮精华,时而表现阿醒与龙少斗狮的紧张刺激;民间技艺与舞蹈技巧杂糅的戏剧性技巧动作语汇,为民族舞剧的语汇创新带来新的视角与样本。

新媒介时代,舞剧《醒·狮》在科技赋能下打造IP,持续“破圈”而”醒目”。2021年底,基于舞剧《醒·狮》改编的《醒狮美高梅》在澳门开启首轮驻场演出,借助美高梅剧院的顶尖科技以及其全球最大的永久室内LED显示屏,舞剧以实景与虚拟结合的形式带给观众沉浸式观演体验。2022年7月21日,舞剧《醒·狮》在四川大剧院的演出因疫情而改为线上直播演出,并以1元票价吸引了超过340万人在云端欣赏。观众通过数字虚拟场景中“族群式审美”,感受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体会人民抗争的精神召唤,南国儿女的英雄形象与家国情怀直抵人心。最终,这场直播投入仅2万元的《醒·狮》,收获了340万余人次的关注和收益,相当于2000场线下演出的观众人次,成为“云端”演出、“文化惠民”的成功案例。

我们不难看到,近年来多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广东舞剧,开始通过掌握新媒体平台调性进行传播推广。无论是剧院官方多渠道、全方位的融媒体宣传矩阵,还是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等流媒体平台,以及依托年轻观众喜爱的B站、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这些舞剧在剧场之外“蹭”流量的同时也“造”流量,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让传统艺术被更多人看到。

编辑:黎存根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