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来自广东上海及全国各地的30余名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和“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粤沪两地都有开放、革新的基因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直言,此次在上海展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展览有力的证明,广东美术占据中国现代美术半壁江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以“二高一陈”、关良、林风眠为代表的岭南画家,对海派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广州相比,上海实属后起之秀。长江三角洲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和传统比较接近,与广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东,就没有上海的美术成就。”尚辉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认为,此次百年大展的上海站是广东美术的一次溯“缘”之旅。
“岭南与上海百年以来就有‘双城记’的传奇。粤沪两地都有着开放的、改革的、创新的基因,岭南画派的艺术有着更多革命的精神。百年前,岭南艺术家们选择去到上海——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让岭南画派不再‘偏居一隅’,而更具有全国影响力。”
林蓝表示,此次大展致敬百年前,也立足当下,更展望未来,希望此次交流在上海这一国际舞台上,继续推动中国美术的革新。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从“身份认定”的角度,分享了对艺术家研究的观点。
他提及岭南画派先贤高剑父也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他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广州战役。1912年,“二高一陈”相继从广州来到上海,在上海四马路惠福里创刊发行《真相画报》,高举中国画变革大旗。
“《真相画报》的创刊,是这些岭南画派先贤的政治抱负和艺术抱负的体现,远远超越了他们作为区域美术家的角色,突破了区域的界限。上海可以说是岭南文化北上的‘放大镜’。”
李劲堃的观点引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的共鸣。“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脱离时代,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广东美术有着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都没有的特质,它贯穿了中国近现当代整个历史进程的美术变革。”毛时安说道,广东许多艺术家同时也是革命家,他们既参加政治革命,又推动艺术革新,而革命家甚至是他们的第一身份,这使得岭南画派独具特色。
同时他还谈到岭南画派和海派的共性:“二者都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为创新积聚了大量的思想资源,能够在不同时代不断推出‘新质审美样式’。”
“近代以来广东美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是非常领先的,深深影响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金奖得主李前感叹道,在此次百年大展中惊喜地看到广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硕果累累的创作。
他以林墉的作品《八路秧歌进村来》为例。“现在看到的这幅作品仅仅只是一张草图,但很可贵的能看到他的创作动机,仍能给人启发,我们可以看到林墉先生对画面情节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等,都是当下主题性创作的典范。好的传统永远不过时。”
这是一次现象级的文化活动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给上海人民一份丰厚的文化礼物,同时也能让在沪的中外观众看到中国百年来的文化历史进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不无激动地说,“这是一次现象级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广东美术百年,也刺激了上海回顾过去百年。”
从展览名称“其命惟新”出发,李磊认为,这一主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广东美术百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缩影。

“广东美术的‘其命惟新’精神,以上海为平台和桥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远的影响。上海则通过吸纳广东美术的革新精神,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生态。这种良性互动,不仅促进了两地美术的繁荣,也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其命惟新,就是时代的主旋律。”李磊说。
在李磊看来,广东和上海是中国文化的两大高原,粤沪两地的美术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中国新时代美术的新高峰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现场透露,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打造关于广东艺术家在上海的Art walk 路线,将林风眠、高剑父等名家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旧址活化,用文旅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走进艺术大师。
为中国式的艺术创新探路
在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金江波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都是科技企业聚集的发达地区,也是人才集聚的前沿城市。
“粤沪两地的美术界将如何为产业驱动下的艺术生产做出引领性的示范,非常值得期待。”金江波说。
金江波认为,在当前的全球科技浪潮下,粤沪两地的深入交流,也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人类的创造力,“在科技的助力之下,未来也许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粤沪两地深度的艺术交流,将为中国式的艺术创新探索出一条AI时代下的发展之路。在当前复杂的世界竞争环境当中,两地的艺术家们迸发出的创造力,也将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创新的自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金江波说。

广东当代艺术领全国之先
“在我眼中,广东的艺术个性是有‘反骨’精神的。广东当代艺术从1980年代开始,南方艺术实验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引领全国。”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旭,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展开分享。
1988年10月,李旭曾作为最年轻的与会代表参加了“黄山会议”(即88'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研讨会)并发言。往前追溯2年,第一次以幻灯展形式对全国“'85美术新潮”进行大规模检阅的学术会议在广东珠海召开,引发关于新潮美术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
“珠海会议直接催生了黄山会议,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很多方面都领全国之先。除了当代艺术,在美术馆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在其他城市相对滞后时,广州、深圳就出现了2城6个美术馆,给全国带了好头。”李旭说。
“沪粤两地的艺术交流素有传统,两地也都是海纳百川的城市,是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码头。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又一次看到两地紧密的互动,在这种深入交流下,会刺激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具有广阔视野的作品。”李旭说。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则以关山月美术馆为例,阐述了美术馆在区域互动和历史叙事方面所做的尝试和突破。他回顾了关山月美术馆2005年举办的“建设新中国20世纪中国画专题展”,以广东篇、江苏篇、北京篇,在当年的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表示,非常期待未来粤沪两地人文之间更多的交流,深圳美术馆的发展也需要上海智慧的参与。
文|记者 周欣怡 何晶 梁善茵
图|记者 钟振彬 邓鼎园
统筹|记者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