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1城!“非遗向未来”系列展览织就岭南文化新图景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 发表时间:2025-10-29 22:2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  2025-10-29
让文化瑰宝成为融入现代、走向未来的生动力量

如何让沉淀于岭南大地的文化瑰宝,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成为融入现代、走向未来的生动力量?日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非遗向未来”系列展览圆满落幕,并对此作出回答。

展览以广东21座城市文化和地理为脉络,串珠成链,联合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系统梳理全省非遗资源,共同勾勒出一幅“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岭南文化全景图。

其中,佛山以“武韵”登场,咏春拳的招式在展厅内挥舞,石湾陶艺在指尖传递温度。广州则用“年味”暖心。行花街的芬芳、戏台上的锣鼓、团圆饭的香气……那些深植于广府人记忆中的春节仪式,在展厅里变得可触可感,镌刻着一座城的集体情感。

走进韶关、清远,便走进了“流动的色彩”。瑶族刺绣的斑斓纹样、英石盆景的灵动,无不诉说着南岭人们对“山”的眷恋,对“美”的独特认知。

面朝海洋的阳江、湛江、茂名,则是另一番气象。傍海而居、沐海而歌,雷州石狗的古朴、阳江漆器的润泽,承载着人与海千年对话的智慧,尽显“向海而生”的豁达与勇气。

在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地,匠人精神在“时光慢琢”中凸显。展厅里,潮州木雕层叠镂空,汕头嵌瓷绚丽饱满,揭阳玉雕温润精巧,汕尾泥塑朴拙灵动……粤东地区的工艺美学更显此地烟火气。

珠海、中山、江门的侨乡文化也在展览中体现。开平碉楼与中山装,是“洋为中用”的创造智慧;而漂洋过海的银信(侨批),承载的不仅是创业故事,更是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它们共同“以侨为桥”,生动诠释了岭南文化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故乡走向世界的开放历程。

本次“非遗向未来”系列展还配套举办了40余场互动体验。复原老街区的烟火气,营造山水间的诗意,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教学,观众亲手触摸体验,并与代表性传承人交流互动……展览还引入AI互动装置,让文化的种子在展厅中悄然播撒。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何文涛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