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广州连续三届摘得群星奖!4个获奖作品(团队)绽放广州文艺沃土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熊安娜、李娇娇、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5-11-06 23: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熊安娜、李娇娇、黄宙辉  2025-11-06
广州两个作品(团队)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于11月4日正式揭晓。由广州市选送、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合唱团表演的合唱节目与少儿舞蹈《最后一球》双双获奖,犹如一朵并蒂莲花,绽放在广州的文艺沃土上。

11月6日,群星奖作品团队采访座谈会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团队代表们分享了创作心得与幕后故事。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举办一届。近年来,广州在该奖项中屡获佳绩——西河大鼓书《大营救》、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先后斩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群星奖。本届再度获奖,意味着广州已连续三届摘得群星奖。

第二十届群星奖共有1996个参赛单位、5039件作品参赛,参赛总规模约30万人。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介绍,广州市共报送12件作品参加群星奖,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有4个作品(团队)成功进入决赛,涵盖音乐、舞蹈、戏剧三大门类,入围数量创下广州近年参加群星奖的新高。

回顾广州冲刺群星奖的历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更优的跨越。石泉引用《娄山关》中的名句“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他指出,相较于专业艺术,群众文艺的魅力在于“聚人气、接地气”——作品源自人民,最终也将回归人民,展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的文艺需求。

广州合唱团:深情演绎红色基因

当激昂有力、和声饱满的旋律交织出真善美的艺术张力,广州合唱团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类终评舞台上绽放异彩。合唱团精彩演绎《忆秦娥·娄山关》以及原创合唱作品《生命的红》两首曲目,深沉跌宕的情感、丰富动人的音符激荡着红色的畅想。

广州合唱团艺术总监苏严惠介绍:“《忆秦娥·娄山关》和《生命的红》两首曲目,不仅承载广东人血脉里流动的红色追求,更能展现合唱团在声音塑造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优势。多声部协作,如男低音的爆破力与女中音的温暖烘托,集体声音的表现力正是广州合唱团的核心优势。”

“那是木棉迎春的一抹红,那是南海灯火的一抹红……”《生命的红》是广州合唱团为本次赛事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词作家熊红表示:“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广州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融合。”曲作者、指挥姚峰介绍:“我们通过混声合唱的方式让作品形成和声共鸣,‘红灯笼’‘木棉花’‘神舟号’等意象在歌声中层层展开,副歌部分连续重复的‘红’字如浪潮般涌动,让听众留下强烈的记忆点,感受鲜红血液喷薄而出的激情。”

苏严惠回忆,每排演一次,姚峰老师在现场就掉一次泪,激励着合唱团不断冲击高峰。比赛现场,团员们在姚峰指挥带动下眼中含泪、激情澎湃,用最真挚的情感唱出了对祖国与生命的热爱。

有现场观众表示:“广州合唱团的演唱没有花哨的动作,完全靠声音去塑形,真正回归了合唱作为一门集体听觉艺术的本真追求。”

《最后一球》:“乒乓舞”传递体育精神

音乐响起,舞台光束聚焦在一名凝神握拍的小舞者身上。伴随节奏渐强,孩子们以极具爆发力的动作模拟发球、防守、扣杀等乒乓瞬间。在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类终评现场,《最后一球》把“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蹈画面。当最后一记“发球”动作随音乐高潮定格,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不仅是对舞蹈的喝彩,更是对拼搏精神的致敬。

在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由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创排、广州市文化馆指导的少儿舞蹈《最后一球》,以乒乓球为艺术载体,聚焦赛点时刻,充分展现乒乓健儿奋勇拼搏的艰辛历程,诠释全力以赴的体育精神。

“乒乓球蕴含的速度、力量与旋转之美,本身就极具动态感和戏剧张力。它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国民情感的凝聚和拼搏精神的缩影。”《最后一球》节目编导陈思颖表示:“为打破竞技与舞蹈的界限,我们观看了多场乒乓球赛事,将挥拍、杀球、防守等常见的乒乓球动作拆解、重构成舞蹈动作。”

此前,《最后一球》已获得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最高奖“小荷之星”奖等多个奖项。编导黄楚雯感慨:“这群跳着‘乒乓舞’的孩子,用身体记住了什么是拼搏和奋斗。她们不只是舞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递者。”

谈及此次参赛经历,黄楚雯动情回忆:“展演现场,我们用可乐混合松香涂在孩子们的袜底防滑。昨天回到广州,青少年宫的老师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洗干净那24双孩子们的袜子。”

广州市文化馆馆长董敏表示:“此次获奖的2个作品(团队)后续将登上‘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等活动的舞台,与更多市民朋友见面。”

文 | 记者 熊安娜 李娇娇 黄宙辉
图、视频 | 记者 李娇娇 熊安娜 黄宙辉(除署名外)

编辑:梁善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