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第十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华体育精神颂”十五运站中国体育文化展在广东美术馆同期启幕。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运,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屈健,洛杉矶1984年奥运会射击冠军、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伦敦2012年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冠军郭伟阳,伦敦2012年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冠军林清峰等嘉宾出席开展仪式。开展仪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高超主持。

李静在致辞中表示,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两个展览正是体育与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共进的生动体现,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将为十五运会增添深厚的人文底色。
李运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东道主,广东省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为全国体育事业和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体育竞技所展现的拼搏精神与美术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共同构筑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气质与精神风貌。”屈健在致辞中提出,本次展览意义非同寻常。他表示,展览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许多作品将体育场景与城市风貌、自然景观相融合,描绘出体育运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
开展仪式上,参加过第1届至第3届全运会的老运动员代表邓蓉蓉在奥运冠军许海峰、郭伟阳和林清峰的见证下,向中国体育博物馆捐赠了第1届至第3届全运会历史见证物。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俊将创作的紫砂作品《窗前的体育茶话》《盛世丰韵》捐赠给中国体育博物馆。随后,李静、李运以及屈健共同为岭南醒狮点睛,为双展启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5日。

用画笔传递体育背后的生命美学
步入展厅,记者发现广东美术馆的展厅内外换上了“运动装”,或粉黄交替、或橙红相间的展板与标语呼应展览主题——力与美的诗学。
据记者了解,第十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开设广州和深圳两个展场。
广州主展场广东美术馆共展出来自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约150件/组优秀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类型。
深圳分展场设置在深圳体育博物馆,共展出来自中国体育博物馆的59件/组美术作品,共同绘就出一幅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壮丽画卷,探索体育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漫步在“多巴胺”展场里,跳水、射击、举重、滑冰等运动项目逐一展现。艺术家们聚焦运动的起势时刻,凸显运动的形与力,展现运动最本真的能量表达。既有铭记民族记忆中“高光时刻”的作品,如记录刘翔跨栏瞬间的《零的突破》,表现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两脚下蹲过程的《聚千钧》;也有展现寻常烟火中的体育生机的作品,如描绘草地上奔跑追球的《绿茵少年》,刻画太极起势细节的《生息》等作品。
展览汇集中国体育博物馆典藏精品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的当代艺术家最新创作、记录全民健身场景的视觉记忆,向世界递出一张兼具“中国体育活力”与“东方艺术韵味”的独特文化名片。
“竞技场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竞技美也通过艺术作品加以呈现。艺术家们通过多样的艺术语言,将体育中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韵律之美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形象。”屈健说。
许海峰表示,在展厅里看到自己曾获的奖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在他看来,这些珍贵的藏品,是新中国体育砥砺奋进的鲜活印记,彰显了老一辈体育人对体育事业的赤诚坚守、中华体育精神的薪火相传。

追溯中华千年体育文脉
你能想象到吗?在美术馆里还能看到与体育相关的文物,以及奥运奖牌和全运会火炬。
“中华体育精神颂”十五运站中国体育文化展精选中国体育博物馆26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在广东美术馆的二、三层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雕饰龙虎承弓器、透雕鸟纹青铜矛、狩猎纹铜镜等文物,奇特造型配上与特定运动门类的纹饰,追溯中华数千年来体育文化的传承脉络。

而在展厅另一侧,一面面带有岁月痕迹的奖牌与奖杯整齐排开,串联起近代以来中国体育从救亡图存到强国兴邦的时空脉络。展览还设计了与火炬螺旋外观相呼应的阶梯式展架。各有特色的奖杯高低错落摆放着,如熊熊圣火,燃动中华体育精神。
展览特别回顾了历届全运会的光辉历程,从1959年首届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扬帆起航,到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启幕,折射出中国体育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轨迹。66载春秋流转,12万公里征程跨越,全运会承载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图景。

“展览中,数百件艺术作品与各朝代体育文物交相辉映,生动反映出‘全民健身’理念渊源深厚,也印证了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表示,该展览不仅凝聚了广大美术工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艺术诠释,更通过城市美育空间的营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独特文化活力。
文、图|记者 梁善茵 周欣怡
视频|记者 周欣怡 梁善茵
统筹|记者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