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七杯茶 | 鸡排的情绪价值;“蜜糖之苦”;悼黄俊东先生……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1-02 13:4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11-02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喧嚣之余·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 讲席教授]

折叠的空间

在那特殊的几年里,周游世界变得不可能了。

我们好在可以出门散步,本以为韦尔斯利就是波士顿郊区一角,散步路线单调乏味。但随着我们计划的散步路线越来越丰富,我突然发现,空间像是被折叠过,即便是丁点大的地方,也可以变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夏日午后,走过像毕沙罗画风的绿色小路,会遇到一座小山,和茂盛的丛林。或与大路保持100米的距离,一直走进遮天蔽日的深林里。

过去有朋友来,都是约在咖啡馆或餐厅,现在可以邀请朋友来参加散步。我们一起慢慢走,探索这折叠起来的空间。悠长的夏日里,校园也展开了新的维度。黄昏时分,湖边的灌木丛中,看到黄色的光一跳一闪,原来是萤火虫,像是在跳舞,光是有频率的。与朋友在林间路上边走边聊,这似乎比吃饭更活跃脑筋,甚至可以探讨哲学上的“林间路”。更走远一点,去康科德、莱克星顿,不是看那些伟大人物的故居,而是看许多普通人们居住的房子。

这样的两年,我们没有出行,但走遍了韦尔斯利和附近的小镇。我喜欢折叠的空间,这让我一直都记得,从一点到另一点,不是只有一条路。折叠的空间让世界变得更丰富了。

·拒绝流行·

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教授]

鸡排的情绪价值

鸡排哥挺有意思,但无论如何,火爆到如此程度,热搜里充斥着“鸡排哥”字眼,真让人有不适感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真荒芜到了需要靠一个鸡排哥和他的金句去提供了?鸡排哥很朴实,但种种对他的炒作营销很夸张,这些夸张营销,已经远远溢出了一个煎炸鸡排普通人的生活,超过了这种行为本身的限度。

我看到的不是什么“小人物”“烟火气”“活人感”,而是某种价值空心和精神空虚,一种把硬造出来的凡人流量吃干榨尽的贪婪,一种用流量去造神并操纵议题的自负,一种在鸡毛蒜皮中造神捧神、营造虚幻满足的空洞。

一个路边摊的鸡排,再好吃、再好玩、再有趣,它毕竟就是一个鸡排,能够上升到什么高度呢?把一个普通的鸡排,一个摊主普通的几句话,无限地上价值、上流量,上到鸡排远远承受不了的高度,制造“泼天的流量”,这只能反照出流量的肤浅。

说到“情绪价值”,情绪价值这个词,本身包含着一种苛求他者、消费他者的自我中心主义视角,以上位者角度俯视下位者,你得给我提供情绪价值,逗我开心,让我快乐。人家鸡排才卖几块钱,付出了煎炸鸡排吸油烟的体力劳动,还要表演脱口秀,提供情感劳动。说得重一些,这是一种“情感敲诈”——人家卖鸡排卖得快乐,然后顺便给你送几句好听的话,那是他乐意。都围到他的摊子那里排队买鸡排,排队等他提供情绪价值,就是“情绪价值勒索”了。

·昙花的话·

尤今[新加坡作家]

海市蜃楼

这个故事,是北非阿尔及利亚的朋友法里德告诉我的。

“阿卜杜拉是我中学的同窗,家住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镇。毕业后,他随叔叔坐四轮驱动车穿越沙漠,到城市去工作。起初替人打工,后来当了老板。多年下来,赚得钵满盆溢。然而,他锱铢必较,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来花。辛辛苦苦地拼搏了大半辈子,身心俱疲,终于,决定回乡养老。可他却不舍得租用快捷安全却收费高昂的四轮驱动车,只雇了一匹便宜的骆驼。不料半途风沙猛然刮起,骆驼迷失方向,结果呢,他命丧荒漠。毕生积蓄,无一能享用。

我另一个朋友阿里,境遇也差不多。年轻时漂洋过海去工作,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衣服有补丁、鞋子有破洞。晚年归乡时,才舍得换上新衣新鞋。可惜途中遇上风浪,船只倾覆。捞起尸体的时候,那双湿漉漉的新鞋还兀自闪着亮光哪!”

法里德沉吟片刻,说:“人生是进行式的,我们应该边走边享受。如果果子成熟时舍不得摘来尝鲜,全部存放在箱子内,一心一意等着老来才享受,临老打开箱子一看,果子早已腐烂发臭了。”

他继续强调:“我们不要把原本握在手里的真实,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啊!”

·夕花朝拾·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不同以往的南京

老克是我的朋友,年龄也跟我差相仿佛。《南京城里岁月长》的作者敏而,是老克的学生,我推测她也跟我的学生差不多,是一个80后,甚至是90后。

这一代南京人的特点,便是没经历过战乱。那些曾在战火中求生甚至躲过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的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感受,或许会不一样。

敏而带着千年的六朝忧叹,去摸索南京的每一寸土地——这种书写,与我喜爱的《我们生活在南京》风格迥异,却同样成为认识这座城市的一种向导。

我没能成为南京人,但对南京的情感始终刻在家族基因里。我的天祖、高祖和叔高祖,都曾在南京贡院考学;1931年,我家从苏州迁南京,1937年离开。几乎是怀着一种热切,我翻开了敏而的这本书。她没有让我失望。三十余篇文章,塑造出一个迥异于旅游指南、外地人传说,也不同于以往叙事中那个被攻陷、被劫掠的南京。

她写出的,是吴敬梓笔下那个连“酒佣菜保皆有六朝烟水气”的南京。

·梅川随笔·

陈子善[上海文史研究馆 馆员]

悼黄俊东先生

10月1日晨,接沈西城兄自港来电,惊悉黄俊东先生在悉尼逝世。后又得知他是8月10日安详离世的,终年91岁。

俊东先生是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家和藏书家,长期担任金庸创办的《明报月刊》的编辑。1986年2月,我写了小文《施蛰存先生的贺年卡》投稿《明报月刊》,次月即刊出,编辑正是俊东先生。

我在张爱玲研究上第一个较为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张的中篇小说《小艾》。当时第一时间通报俊东先生,他马上要我撰一评介文,与《小艾》一起在1987年1月《明报月刊》新年号刊出。台北《联合报》副刊同时连载《小艾》台湾版,也是他一手安排,从而在海峡两岸造成了一个“张爱玲震撼”。

对我所从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他不断鼓励我:认真查阅、认真思考、认真写作,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我初次见到俊东先生,是在1991年3月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上。3月24日,方宽烈先生宴请,俊东先生和高贞白、陈无言等先生都出席了。现在,高、陈和俊东先生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下的文字,相信会一直拥有读者。

·不知不觉·

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 执行主编]

“蜜糖之苦”

姚鄂梅的长篇《蜜糖之苦》开端,讲述了一件源自作家真实经历的轮渡事件:

一艘摆渡船,行至江心时,甲板边缘的长途客车滑入江中……小说讲述单亲妈妈郑丽娟错过了这艘船因而幸存,得知死亡赔偿款有80万元时,她决定“假死”,以死亡赔偿金帮助婚姻陷入岌岌可危境地的女儿,而她自己被宣告死亡,失去合法身份,不得不像卡夫卡笔下的地鼠一样,隐匿挣扎求生,她自以为做了问心无愧的好妈妈,但“真相”残酷地一一浮现……

小说原本叫“挚爱进行曲”,我提议作家进行修改,最终变成了“蜜糖之苦”。

姚鄂梅以“单亲妈妈”的象征性家庭结构为切口,实则探寻的是中国式“好的家庭”抑或“好的家庭关系”应有的形状,尤其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小说的后面,郑丽娟出现在女儿面前,80万元已经被女儿付了房子的首付款,女儿把她反锁在房间里作画,对自身的刻骨反观和疯狂的内心愤怒,被她倾泻在画布上,她的画作引起关注,女儿“编”出采访,她在不得不逃离现实的同时,纵情拓展出无限的灵魂空间。

小说里,还有一个情节也令人战栗:当小安回到母亲的故乡时,看到的不是母亲一次次讲述的诗意和温馨,而是破旧的老房子,亲戚之间不加掩饰的算计,于是小安用水泥封闭了老宅,最美的故乡记忆,就像一场最浪漫的虚构。

·随手拍·

爸妈,笑一笑         图/文 宋艳

在山东青岛的植物园里,一位小朋友正在用儿童智能手表为爸爸妈妈拍照,他不断提示道:“爸妈,再笑一笑。”随着父母不断露出笑颜,他连续拍了好几张。而我,也迅速定格这一家人幸福快乐的一刻。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编辑:熊安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