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论经典,以二十四首四言诗,构筑了一座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殿堂。
11月15日,“中山讲堂”第371讲艺术系列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讲,资深文化学者、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罗韬受邀主讲,与听众一起品味《二十四诗品》,开启一场融会诗、书、画的艺术鉴赏之旅。

罗韬是一名资深媒体人,曾任《羊城晚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广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等职,现为《广雅》主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有《张九龄诗文选注》《半半集》《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曾获第32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二等奖及广东省首届政府出版奖。
“鉴”与“赏”:艺术鉴赏的双重维度
讲座伊始,罗韬先生开宗明义,指出艺术鉴赏既需“鉴”之客观标准,也含“赏”之多元主观。
他通过剖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吟之诗的平仄格律,揭示其实为宋代说书人伪托;又通过甄别一幅署名邓世昌的对联,从其内容与历史官制角度指出其为赝品,生动阐释了严谨考据的重要性。
随后,他又以宋代赵昌《折枝南瓜图》、齐白石水墨《南瓜图》与高剑父彩墨《南瓜图》为例,引导听众进行审美偏好选择,直观展示了“赏”的多元性。
然而,个体的审美眼光纵然殊异,最终却能在历史与文化传承中凝聚成品评雅俗、甄别高下的公共准则。这共识本身,便是一部无形的审美史。
罗韬进一步指出,“品”有三义:探寻公共标尺与共识“品格”、辨析分类差异的“品类”与亲身体验的“品尝”。其中,“品尝”为三品中最重要之一品,强调艺术鉴赏需戒除“耳食之学”,以亲身感悟为核心。

讲座中,罗韬先生将《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与“冲淡”视为美学体系的两大纲领,并将其比附于周易的乾坤、中医的阴阳。他正本清源,指出“雄浑”非一味雄悍,而是“知雄守雌,能强而知敛”的内敛力量,并以曹操《观沧海》的浩瀚气象、颜真卿书法的铁塔风骨与范宽山水的雄厚笔触为例加以诠释。
谈及“冲淡”,他则从味觉、视觉渐次升华至精神层面,引用陆文夫的“美食论”、苏轼的“绚烂归于平淡说”,并借用沈从文墓志铭“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作比,点明“冲淡”是历经风波后对宁静淡泊的深刻体悟,并通过陶渊明诗、王羲之书法与倪瓒绘画引领听众品味此境。
同时,他也以清代金石学兴起后,吴昌硕、伊秉绶等南方艺术家汲取北派雄强之气为例,阐述了南北美学在历史中“文质代变”、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从法度到自由:艺术创作的进阶之路
在讲座后半部分,罗韬先生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中“法”与“意”的互动关系。他以钱钟书《题某氏集》的缜密诗律、张大千工细山水与欧阳通楷书法度为例,阐释了“缜密”一品对严谨法度的追求。

其后,他梳理了从“自然”到“疏野”再到“豪放”的创作风格:“自然”是“自我、自由、自信”的内心流露,苏东坡《寒食帖》等信手草稿正是其典范;“疏野”则以真率为期,如祝允明草书,挣脱法度、释放天趣;而“豪放”则以“狂”为核心,具备状态的非常性、观念的叛逆性与形式的粗粝性,正如徐渭的狂放书法,在极度的张扬中彰显其不可复制的个性。最后,罗韬先生借用“甲基吲哚之理”巧妙比喻,并得出“艺术的终极境界是从严谨法度出发,最终走向心灵的自由表达”之结论。
在互动环节,听众提问踊跃。其中,针对诗歌吟诵,罗韬先生比较了方言吟诵与普通话朗诵,强调方言尤其是保留了入声的粤语方言的吟诵更能体会古诗音律之美,是与中国古典诗歌内在气质更为契合的“心法摩擦”。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讲座,罗韬先生将高深理论融于具体作品之中,激发了听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听众纷纷表示,从讲座中收获满满。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李银珠 苗苗
图 | 李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