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徐晓华新作《空间・生产・文化:全国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简称《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广东首发式在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举行。
学者、本书作者徐晓华带来题为“从帝国的变迁与终结看中国崛起的必然”的主题讲座,阐释全球主导力量演变的核心规律,并探讨中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独特位置。

《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以“地理势力、生产势力、文化势力”为核心框架,系统梳理了水、贸易、军事、文化等关键要素对人类帝国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并提出世界帝国变迁的三大核心规律:一是始终朝着国土规模扩大、市场空间拓展的方向演进;二是新势力往往在成本洼地与守成帝国边缘地带孕育;三是从地理版图来看,全球帝国的更迭最终呈现闭环式发展轨迹。
解读帝国兴衰:“三元势力”框架下的中国崛起
徐晓华指出,北纬温暖湿润区域构成了世界性帝国的闭环轨迹。他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归纳为两种不同演进模式:大体以中原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呈现“钟摆式变迁”,文明在稳定区域内循环演进;西方则因地理限制表现为“迁徙式变迁”,不断跨越区域转移。当代中国正处于这一闭环的关键节点,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在序言中强调,“这不是玄学式的‘决定论’,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自然显现的规律。”《全球主导力量的变迁逻辑》通过大量历史数据与案例论证,清晰展现了“迁徙式变迁”帝国形成地理闭环的必然性,其研究方法兼具严谨性与创新性。
徐晓华认为,中华文明因地理幅员、物产资源、人口规模、文明延续性与文化大一统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钟摆式”发展路径。华夏文明始终能在融合中实现自我强化。中国崛起的内在底气源于独特的地理优势、持续升级的生产力、文明自我修复与迭代的能力,以及“三位一体”的先进文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成果与社会主义文化精髓。
“只要生产力契合时代需求,充分释放地理与文化潜力,中国的伟大复兴将是全球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徐晓华总结道。
分析老城活化:永庆坊的“文化逆袭”
在11月7日举办的第二十一期“永庆坊名家访谈”中,徐晓华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琪围绕“全球主导力量变迁动力与地方活化实践”展开对谈。
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举行。

徐晓华以永庆坊为例,深度拆解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他以“地理势力、生产势力、文化势力”三元框架,分析荔湾区的发展脉络:农耕时代,东江、北江、西江三江汇流的地理优势助推区域兴盛;后随着交通格局变迁及海洋文明兴起,机场、京广铁路、广深铁路等交通要道远离,荔湾一度面临发展势能减弱。
伴随数字经济发展,永庆坊凭借“成本洼地”与文化资源重聚新生动力。徐晓华指出,其通过“空间重构、生产转型、文化激活”三维实践,推动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转化——闲置地变为公共广场,商业开发转向文化IP运营,静态遗存焕发为活态文脉,生动展现了“三元势力”在微观区域的协同作用。

他提出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三个层次:其一为“表象文化”,即旧城、老街、文物等实体资源的改造与保护;其二为“生产力文化”,通过旅游、文创、展览等形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其三为“价值文化”,聚焦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永庆坊在表象文化保护与生产力文化转化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可进一步聚焦价值文化的提炼与塑造。”徐晓华举例道,“南岭冬来雁不过,故园门外落花多”的刻骨乡愁、“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寓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美好生活图景,都可成为永庆坊价值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而李小龙“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詹天佑“敢为人先、奉献民族”的品质,更能让永庆坊的文化内涵与城市涵养及时代精神深度缝合,打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价值文化IP。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