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 | 李雪涛:在时间长河中成为自己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1-13 20:2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11-13
生命的意义,恰恰在那无法加速的成熟里

文/李雪涛

六十岁了。也就是说,我已经走完一个甲子的循环,古人称之为“还历”,意味着我与天地共度一个周期,回到时间的原点——却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多年前,我翻译过《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1936年5月16日,海德格尔在信中写道:

“你知道的,施瓦本人只有在四十岁以后才会变得聪明。我大概也属其中之一——终于明白哲学中发生了什么。”

“施瓦本人只有在四十岁以后才会变得聪明”,这是一句民谚,在施瓦本及巴登-符腾堡一带广为流传。它带着一种施瓦本式的自嘲——意思是:施瓦本人开窍得晚,但一旦觉悟,就真正“gescheit”(聪明)了,其中暗含坚毅、勤勉、晚悟却有深度的性格印象。海德格尔的用法既是幽默,也是一种隐喻:哲学的领悟并非早慧之事,而是一种迟来的觉醒。那“在四十岁以后才会变得聪明”的说法,正暗示着哲学理解的一个reifungsgeschichtliche Dimension——一种“在时间中成熟”的维度

这个德语词没有现成的汉语对译,姑且译作“成熟史的维度”或“与成熟有关的历史性”。它不像哲学术语那样冷峻,却蕴含着时间的温度。它所说的是:人并非在时间之外理解自己,而是在时间之中、在时间的磨砺与反思中渐渐成熟。

海德格尔(1889-1976)认为,人的此在不是一个静态的“我”,而是一种“被抛入时间”的生命过程——所谓“被抛入性”;意味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与领悟都发生在时间之中。而时间,也并非一条外在的直线,而是我们存在的本质维度:在时间中,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这种“在时间中成熟”的思想,后来在伽达默尔(1900-2002)那里获得了另一种人文的形态。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理解不是瞬间的洞察,而是一种“作为教养的经验”。人通过误解、纠正、等待与领悟,不断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这正是“reifungsgeschichtlich”的含义所在:理解并非一时的领悟,而是一种在时间中生成的自我实践。理解有其自身的历史,而这段历史,正是我们在与世界往复对话中逐渐成熟的轨迹。每一次误解与修正,都是思想向深处沉淀的一步。

诗人里尔克(1875-1926)为这一思想赋予了情感的灵魂。他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必须让每一段经历都在你心中成熟,让它变得明亮而完整,直到它不再需要言说。”

在他看来,“成熟”不是生理的老成,而是一种灵魂的等待——让经验在内心发酵、酝酿、澄清。里尔克提醒我们:不要急着去理解,不要急着去完成。生命的意义,恰恰在那无法加速的成熟里。

于是,reifungsgeschichtlich在德语思想中闪烁出独特的光泽。它既不是进步史的概念,也不是命运论的托辞,而是一种对时间的信任——一种相信万物都须在时间中生长、发酵与显露的信任。理解、智慧、艺术与爱,皆非瞬间的领悟,而是漫长的酝酿。正如葡萄之于酒,思想也须经由岁月的沉淀,方能化为一口温润而深沉的真味。

人之为人,正在于此:我们是时间的生灵,却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成为自己。这,便是“成熟”的意义——不是时间带走了什么,而是时间让我们终于抵达自身。

编辑:熊安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