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非常需要中庸之道

来源:金羊文化 作者:蒋述卓 发表时间:2024-12-09 10:29
金羊文化  作者:蒋述卓  2024-12-09
个人成长需要中庸之道。

我这个年纪的人,因为时代的烙印,多数人依稀留下了“中庸之道”的贬义色彩,即便在现在的成年人的世界,说起某人比较中庸,依然是带有贬义色彩。但是,读柳恩铭先生的《中庸心读》,却对中庸之道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植根于心的认同。

何为中庸?恩铭先生认为,“中”就是“中和”,“庸”是常态;在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结构中选择适中而兼顾多元的思想、思路、策略、方法成为常态就是中庸。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对“中庸之道”最简约、最准确、最精炼、最精彩的解释。

《中庸心读》的学术创新点:一是论证了《中庸》是《礼记》中的独立篇章。不存在朱熹说的“经”“传”二分,子思生在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学界尚未流行经传分开解读经典的模式和方法。二是对《中庸》文本做了基于文章学的结构划分。全书共七章,四十九节(自然段)。第一章“中庸之道·总纲”(1—3节),阐释了中庸之道基于天赋本性,率性修道而成;强调了中庸之道与人身心须臾不可分离的特点;揭示了“中和”之道的大本达道的特性。第二章“中庸之道·未行”(4—11节),借孔子的话,阐述中庸之道属于君子之道,强调中庸之道认知难、实践难、坚守难。第三章“中庸之道·不远”(12—18节),阐述中庸之道就在家庭中、生活中、工作中,离人们并不遥远。第四章“中庸之道·平治”(19—25节),侧重阐述如何以中庸之道平天下,“平天下”即是守初心做事业,做成事业,未必要当帝王。第五章“中庸之道·至诚”(26—36节),阐述至诚(真诚)是体悟、认知、认同、实践中庸之道的基础。第六章“中庸之道·修行”(37—42节),阐述达成中庸之道的修行路径。第七章“中庸之道·方法”(43—49节),形象描述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三是纠正了对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狭隘理解。古今注者,都沿用朱熹先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解释,而“中庸”只是中和成为常态,追求的是适中适合事宜,甚至是动态的过程,未必不偏不倚。四是确定“中庸”属于后天实践理性智慧。朱熹先生之后,学者一概延续朱熹先生的说法,认为“中庸”乃“天命所当然”,属于先天智慧。作者坚持认为,中庸思想不是人的天赋,不是人的本心本性,而是在本心本性上,比如仁爱等基础之上,按照本心本性的方向修养修炼而形成的后天哲学智慧。五是界定了《中庸》文本中的“道”的含义。作者强调,所有学者都承朱熹先生余绪,把《中庸》文本中的“道”泛化了,导致理解上困难。整部《中庸》中的“道”都是特指“适中而包容”的生命情感智慧,而不是别的意思。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两千五百年前,中庸之道在孔子的年代没有流行。在今天,中庸之道流行吗?依然不流行。但是,人类却需要中庸之道。

个人成长需要中庸之道。

中国近代留学生们带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到日本或欧美留学,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走了人才成长的中庸之道,催生了灿若星河的大师群体,谱写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华章,后来的一批出生于1900-1920 年代的学生还形成了华人诺贝尔奖获得的高密度区,再次证明人才成长中庸之道是最佳的选择。

家庭和睦需要中庸之道。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契合中庸之道,背离了中庸之道家庭不会和睦。夫妻之爱止于诚,契合中庸之道,背离了中庸之道夫妻不会幸福。兄弟情义止于悌,契合中庸之道,背离了中庸之道兄弟不会团结。

社会和谐需要中庸之道。城乡之间的发展恪守中庸之道,优化二元结构,城里人幸福,乡里人快乐,如此当然和谐!为富而仁义,善待故旧,善待贫民;贫而有尊严,不坠青云之志,只争朝夕,力求上进,如此当然和谐!上位者心忧天下,眷恋苍生;下位者顾全大局,努力向上;如此当然和谐!

企业成长需要中庸之道。企业如果不在产品质量与数量之间选择中庸之道,就缺乏生命力!如果不在价格和价值之间选择中庸之道,就缺少竞争力!如果不在员工福利和投资者利益之间选择中庸之道,就缺少活力!如果不在守成和创新之间选择中庸之道,就缺少可持续发展力!

民族复兴需要中庸之道。民族复兴于内而言,在政治上充分体现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在经济上充分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在公共服务上充分彰显公平正义等;人民富裕,地方富有,国家富强;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文化多元,教育发达,人才充足。如此契合中庸之道,是民族复兴的内推力。在对外关系上,国际交流自主,人民往来自由,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成为自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如此契合中庸之道,是民族复兴的外推力。没有内外“中和”,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具有的五大特性其中就包含着和平性,从“第二个结合”的角度看,中庸之道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相互契合之点。

“中”是根本之道,“和”是通达之道,“中和”是宇宙法则,“致中和”符合天道,符合地道,符合人道!为人而致中和,必然德高望重,必然从善如流,必然为而不争!组织致中和,必然朝气蓬勃,必然欣欣向荣,必然蒸蒸日上!国家致中和,必然日新月异,必然自由幸福,必然复兴强大!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类霜天竞自由,天地之间怎能不精彩?万物各从其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世界又怎能不精彩?中庸之道是最宝贵的哲学智慧。恪守中庸之道的人生无悔,恪守中庸之道的事业不败,恪守中庸之道的国运昌盛!期待中庸之道复兴于中国,中庸之道流行于世界!

(此文为广东省社科联2024年专项委托项目“‘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D24WH02 。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李芷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